Site logo

潛水過程就有如開飛機?!融會貫通後你的潛水安全功力大增

自從看了 UNDER PRESSURE – Diving Deeper with Human Factors 後深受啟發,我開始狂看「空中浩劫」節目並做筆記,試著將「飛航」的觀念導入潛水的教學當中。
例如:教浮力控制,就可以用飛機的 Pitch/Yaw/Roll 來定義軸向,進而比較好解釋何謂 Trim。另外我也用機長在起飛之前,會先計算乘客和貨物有沒有超重,以及機上載重的分配,和飛機的重心在哪裡,來啟發學生不僅要計算好鉛塊的重量,還有想到鉛塊的擺放位置,如果蛙鞋很重(例如蛙王),且你都把鉛塊擺在腰帶上,那你在水下自然就會 Pitch-Up 像一隻海馬一樣,頭輕腳重水阻很大,游起來很沒效率。
因為航空業每次有重大意外事故,就會牽扯到非常多寶貴的性命,所以有重大意外一定會有多國的國家機器的力量介入調查,也因為有黑盒子/塔台雷達資料和比較容易有目擊證人的現身說法等證據,事故後的分析往往比潛水容易且周全。因此空難事故雖複雜,但其完整且多樣的案例分析來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類比應用到潛水的。
這樣的方式還值得仔細深挖,例如有人問我關於自潛 v.s. 水肺這類的問題,我幾乎都能找到飛航的類比:自潛就比較像開戰鬥機,對於自身的身體素質要求比較高,學科比較偏重在解剖學/生理學和心理學,水肺比較是開商用民航客機,要能夠掌握複雜系統的操作和理解機械原理/流體力學。
你問我先學過自潛的學生再來學水肺的話,好教嗎?我會說,已先學會自潛的學生就好像軍轉民的飛行員,生理和心理素質已具備一定的程度,在休閒潛水階段大多數都可以輕鬆過課,因為能自潛過課代表水性/浮潛技能/躬身/面鏡/游泳/平壓/握繩對繩/潛伴意識等,都有一定的基礎。但就不見得一定能應付技術潛水/CCR的程序和複雜的手眼協調以及緊急應變技術。換句話說,可能在飛行學校學飛螺旋槳小飛機階段還可以應付,但不一定能繼續通過大型民航機的培訓。
我繼續用影片來舉例,會更容易明白我為什麼用飛航來教潛水:
  1. 最長距離的滑翔 | 老高與小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Uhj8s83w3M
  2. 瘋狂機長 詹姆士|跟著老高學空難..越洋航空236 真相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UybOX4s3r0
以上兩則 YT 影片,是老高在講飛航意外,而大佬看了以後根據其專業知識來糾正老高講錯的地方。這兩部影片也很有啟發性,除了警示我們在網路上會說故事的網紅,不代表他說的故事內容都是對的。如果你想了解潛水方面的知識,去觀看學過潛水的網紅的心得影片固然是不錯的吸收管道,但也往往錯誤百出,還是得尋求教練的專業解答比較可靠。
這一集講的是越洋航空236的空難事故(在國家地理頻道空中浩劫第一季有)。內容我就不贅述,請自行觀看。
randy fath 5Q2qpJoVWVc unsplash scaled 潛水過程就有如開飛機?!融會貫通後你的潛水安全功力大增
Photo by Randy Fath on Unsplash

大佬仔細科普了幾個老高沒弄懂的觀念:

1、Crossfeed 串油

當飛機左右機翼的油箱的油量差異太大時,系統就會警告 “Fuel Imbalance”。根據SOP應該是要先確定是否不是因為漏油的關係,才可以做「串油」的動作,讓兩邊的油箱平衡,飛機才不會歪一邊。這在單瓶的階段還不用去注意,但若玩到雙瓶,就會需要用到非常類似的觀念。
飛機比較像是你後背雙瓶,但是中間的 Manifold valve 沒開,然後左右瓶的二級頭你都會同時吸一半。而實際上如果是後背雙瓶,你預設是自動 Crossfeed,單邊氣瓶或閥有出問題才改成「不串油」。雙瓶側掛則是「無法串油」,必須手動切換你是要吸左瓶還是右瓶的二級頭,來控制左右兩瓶的殘壓盡量一樣,讓你身體可以平衡,不會 “Roll” 向一邊。
實務上我的習慣是,戴Shearwater電腦錶設定側掛模式,當左右兩瓶的一級頭都安裝發射器後,電腦錶就會提醒我當兩瓶的殘壓差多少Bar時就會提醒我要換吸另一瓶,以便達成 “Fuel Balance”。

2、怎麼知道有沒有漏油?

漏油?沒漏油?其實有很多方式可以檢查,例如仔細紀錄每一個航點時候的油量讀數,和你當初做計畫的時候比較,大概就可以知道油耗是不是比預期中的大很多。這樣的觀念在潛水也是有的,我們為什麼要測SAC?我們為什麼要做潛水計畫?其中一個目的就是當你的耗氣量比預期的大很多時,你就要有 situation awareness,要知道發生什麼事,是不是得提前結束潛水或返航。
洞穴潛水的時候,我們要做Full Cave課程裡的 complex navigation,最後的考驗就是完成迴圈的路線(Circuit),所以我們第一潛要在 turn pressure 達到時,在主繩上用 REM 板子標記,然後折返。第二潛從另一個方向走,如果在還沒達到 trun pressure 之前就先遇到第一潛標記的 REM,那就可以繼續走下去完成迴圈。這樣的機制,可以預防你若因各種因素例如裝備問題等耗氣量太大時,可以判定要折返還是繼續往前走完成迴圈。
這樣的機制,可以預防你若因各種因素例如裝備問題等耗氣量太大時,可以判定要折返還是繼續往前走完成迴圈。
在潛水界我們常講一句「expect the unexpected」,這是風險管理課程時會教到的觀念,這句話細思極恐,如果你不知道要期待甚麼,那麼當無法期待的事情發生時,你又怎麼察覺和即時做出應對呢?如果知道自己的SAC,有做潛水計畫大概知道每個waypoint中繼點時殘壓會剩多少,在水下都有定時檢查殘壓,那麼當殘壓掉得比你預期快時,你才有辦法及時應對。
 

3、高度下降的原因

飛機能飛多高,也就是所謂的 Service Ceiling,其實跟潛水一樣,有很多因素來決定。在這次空難事故中,機師下降高度主要的原因並非老高所想的那樣「因為空氣密度在低海拔較大所以有較大的浮力相對來說比較好控制飛機」,而是發動機掛掉了,就無法飛那麼高,就要根據重量來決定下降到多高。
而要測試一個人對於水肺潛水的理解有多深,往往問他「潛水能潛多深」「各種證照等級的潛水員的深度限制為什麼要訂在xx米」這類的問題就可以問得出來。例如常見網美會講「學高氧是為了要下得更深」,這其實代表沒弄懂MOD和NDL參數的意義。
換句話說,可以用「專業參數的設定原因與解讀」來鑑別學生對於潛水的理解到哪裡了,也就是要求要定量理解而不僅是定性。這也是我針對線上學習完成學科的學生的口試測驗的重點,例如你可以問學生為什麼OW這張證照考到以後,最大的深度規定幾米?為什麼?如果他不知道是幾米,或是答錯原因,都代表他像老高一樣,是用不會開飛機的人的常識去猜想/推論出不正確的結論。

4、Bending Relief

機翼上有發動機去壓制機翼的升力,是所謂的 Bending Relief,也就是要避免機翼向上彎折到彈起來。我們在教初學者水肺潛水時,也必須提到氣瓶會隨著你把裡面的氣體用掉,就會慢慢變輕,然後尾巴慢慢翹起來。所以你會需要用氣瓶綁帶甚至配重去做 “Bending Relief”,這在後背雙瓶更是明顯,如果沒壓好,Trim 會很難做。

4、水肺後勤很重要

最後一個觀念,裝備不是外表酷炫就好,維修容不容易做?零件容不容易買?有沒有用特規尺寸或零件?水肺潛水這麼吃重裝備的活動,後勤可想而知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就跟大佬分享的某次飛行一樣,飛得很開心結果突然被公司召回,原因是在停機坪發現有一個該安裝的零件沒裝上,可能會造成油管脫落等潛在的危安隱患。很多水肺初學者只在乎自己有沒有買到好看的裝備,只在乎是不是「頂配」了,但因為從來沒有親手保養過調節器,很難從後勤的角度去思考裝備選用問題,也往往等到裝備出問題了,才深刻體悟按時找良好店家保養的重要性。

以上是個人最近的一些教學上的心得,認同請分享。

衍生連結

Photo by Jason Rosewell on Unsplash

衍生閱讀

關於作者

028F3419 DBA1 4005 9D01 8ED00B116BFB 1 105 c 丁楓峻
丁楓峻

水肺潛水教學/海洋生態️ 國外潛水旅行痴迷者。本身為SDI 教練訓練官、AP Diving CCR潛水員/Full Cave 全洞穴潛水員、PFI 基礎自由潛水教練/AIDA 3 自由潛水員。潛水相關著作有東南亞自助潛水趣、這輩子一定要去一次馬爾地夫。水肺駐點教學經歷:馬爾地夫 Constance Halaveli、巴紐 Tawali。奢華船宿帶團經歷:馬爾地夫 四季探索號 Fourseasons Explorer、印尼 Arenui、墨西哥 Socorro Vortex、厄瓜多 加拉巴哥 Tiburón explorer。人生格言:不一定是合格的男友,但絕對是合格的潛伴

我想說一點什麼

  • 尚未有分享內容
  • 分享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