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 2024 年 1 月 24 日,布魯參加了 2024 動物行為暨生態研討會,現場有各種不同的主題,集結各領域的專家來分享,其中 BlueTrend 藍色脈動海編群,非常榮幸的受邀參加,在現場分享了「當公民遇見科學」等主題,透過專案執行阿賢教練與生物資料庫企劃專員郁涵的分享,告訴大家計畫的初衷又是什麼呢?為什麼要建立資料庫?接下來就跟著布魯一起來看看吧!
每個人從事潛水的目的不盡相同,布魯聽過各式各樣的原因,有些人下水只想放空、發呆,享受片刻的寧靜,有些人下水為了進行調查研究,也有些人下水就是想要找漂亮生物,並拍攝下來。
阿賢教練說道:「在下水的時候看到漂亮且特殊的生物,就會順手拍下來,但其實自己並不知道那是什麼生物,上岸後詢問身邊的教練也鮮少知道其生物的學名。再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將照片分享給研究學者,學者驚呼!哇!這是在臺灣未曾被記錄到的特殊物種,竟然就這樣被記錄下來了。」
潛水員經常潛水,有可能隨手一拍就拍出了一隻未被記錄過的特殊物種,但是卻因為不知道其學名因此不知道是特殊物種;而研究學者沒有時間能夠常常潛水,無法拍出大量且不同的生物照,若是將這兩者需求結合在一起,補足彼此的需求,並達成各自目標,何樂而不為呢?
海洋公民科學是一種公民參與科學調查的方法,旨在在不同區域和時間收集與海洋相關的觀察資料。透過回報數據的統計分析,這種參與可以豐富海洋資料庫,加強海洋監測能力。然而,成為一位海洋公民科學家其實並不容易,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定性 Qualitative | 定量 Quantitative | |
定義 | 在區域內隨意進行普查,並紀錄所見的生物出沒狀況、種類組成或特殊行為。 | 在區域內取樣數個面積一樣的獨立範圍,並在此特定範圍內紀錄裡面的生物種類與數量。 |
範圍 | 無規範特定範圍。 | 有規範特定之範圍。 |
次數與 時間 | 無規範特定取樣次數與時間。 | 有規範重複的次數。 |
優點 | 可廣泛收集大量範圍與生物紀錄。 | 可限制在取樣範圍內搜集紀錄。 |
缺點 | 無法提供可供比較的精準數據。 | 限制在取樣範圍內收集生物紀錄。 |
舉例 | 1、物種名錄調查。 2、生活史研究。 3、特定生活行為。 | 1、底質分佈。 2、生物資源稍長。 3、生物的個體數與生物量。 |
定性資料會提供較多細節,可以更深入的瞭解每個回覆背後的影響因素;而定量資料則是透過累積一定數量的結果,以從中總結出某種趨勢或驗證提出的研究假設。
希望能透過海洋公民科學資料庫,進而讓公民參與,成為三贏的大局面,讓公民科學這件事,可以實踐在每一位公民身上,期盼我們能共同為這美麗的大海留下更多珍貴的生物紀錄,共同見證好的改變持續發生。
當水下攝影師上岸後通常會有以下步驟:
那麼剩下的照片呢?就此刪除還是從此封存記憶卡?有沒有可能隨手刪除的一張照片,就成了從未見過的經典照片?
通常忙於學術研究的學者,缺乏足夠的時間可以下水找生物拍照,如果有了資料庫的整合,當需要資料時可以及時上資料庫尋找,利用資料庫快速有效地進行資訊及數據資料的收集,讓每張照片都有機會成為研究的重要資料之一。
社群分享照片 | 建置資料庫 | |
資料整理 | 1、社群無法強制規範上傳者填寫資料。 2、社群無法將所有資料匯出。 | 1、可以規範資料格式,讓資料好閱讀 2、系統化整理資料,省去大量人工時間 |
社群辨識機制 | 可以讓大家一起參與辨識功能,但無人管理易有錯誤資訊。 | 1、加入社群辨識機制,落實公民科學家精神 2、加入研究員覆核機制,降低資料錯誤率 |
上傳方便程度 | 上傳資料極為方便,發個文即可。 | 上傳資料較複雜,許多人會因此而放棄。 |
雖然透過社群媒體可以快速的分享照片,且更佳方便,但是對於長久而言,系統化資訊才是更重要的。未來更希望透過多國語言的方式,將資料庫應用於世界各地,讓世界各地的潛水員,皆能回報不同地區的生物照片。
2021 年開始,BlueTrend 藍色脈動嘗試透過海洋公民科學生物資料庫的建立,並透過民間力量的串連,逐步建構屬於臺灣的海洋生物基礎資料。
今年也將在不同地區開設不同的課程,期望更多夥伴能夠一起加入海洋公民科學家行列。未來,讓我們一起守護那波光粼粼的湛藍大海吧!
衍生閱讀:
我是布魯陳,平常喜歡帶著大相機下海找生物
如果你有海洋議題歡迎找我聊聊,約我吃飯更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