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玩什麼 ? 桃園有著北台灣最長海岸型濕地,除了千年藻礁,桃園海岸線還有四大海岸生態亮點,許厝港濕地、草漯沙丘、觀新藻礁與新屋石滬。去年 BlueTrend 藍色脈動開設觀新藻礁海洋公民科學家工作坊,今年團隊為大家準備了另外兩個主題的海岸工作坊,一是探索少為人知台灣本島最大,有百年長城稱號的的石滬群「新屋石滬」,二是一睹特殊牡蠣礁及大園候鳥遷徙站「許厝港國家級重要濕地」。
到海邊的你是不是大多只是拍拍照,看看夕陽,未來你可以跟著 BlueTrend 藍色脈動分享一個新玩法。讓你先認識,再接觸,透過任務性的方式去觀察海岸生態,除了可以加深印象與提升學習價值,更可以透過課程讓一般民眾有可以晉升為海岸公民科學家!
此次的「新屋石滬公民科學家工作坊課程」從百年石滬做延伸,引導學員認識石滬周邊的潮間帶生物。西海岸的石滬是由大塊的鵝卵石所堆砌,多為家族砌築傳承使用的「家族滬」,目前新屋共有 11 座石滬,部分具有捕魚功能。
相較於廣為人知的澎湖石滬,以海水為水文背景,桃園新屋石滬則會有岸邊淡水注入,加上桃園新屋石滬在結構上也與澎湖石滬截然不同,因此造成特殊的海岸生態。海岸公民科學家工作坊課程時長約五小時,從當地環境介紹、石滬常見生物辨識方式、拍攝工具使用教學、潮間帶尋寶趣,至最後的照片總結,引導學員從課程中發現被忽略的海岸亮點。
課程中講師會分享走入石滬區可以看見哪些生物、如何辨識生物,以及潮間帶生物有哪些特殊習性。新屋石滬周邊的生態與珊瑚礁海域相比,雖少了海底世界顏色多變,但在講師生動的生物介紹後,突然發現連寄居蟹都十分有趣。以往我們常常忽略掉的寄居蟹群聚,原來他們是在做重要的房屋交易,仔細觀察會發現寄居蟹正用兩個夾子丈量其他寄居蟹殼的口徑,來評估是否要換殼。
有海上魯賓遜之稱的玉黍螺,一個一個堆疊在一起正忙著在避暑,他們會攀附在別隻玉黍螺身上減少接觸到石頭的面積。翻開礁石下發現體型多變的花冠海燕,是北部海岸最常見的小型海星,體色變化極大,且會依據周邊礁石而變色,腕足短小,因此很容易被忽略。
除了常見的蟳類、蟹類、螺類,居然還有比目魚、鉛班多紀魨、布氏襟疣海葵、海蛞蝓等以前從沒注意到的生物。當了解到生物的習性和棲息環境後,新的公民科學家們就誕生啦,所有大人小孩都在認真低頭翻找石頭,安靜觀察生物,並用課程所學方式拍照記錄,積極的完成紀錄任務。
新屋石滬群仍然保留其漁業作用,如果你挑選合適的潮汐與天候,有機會跟著當地石滬協會一起灑網捕魚,近距離欣賞百年傳統漁法經典重現!
珍貴的鳥類遷徙站「許厝港國家級重要濕地」,BlueTrend 藍色脈動邀請到桃園野鳥學會的徐景彥老師,帶領民眾用不同的視角來認識這個被國際鳥盟評選為重要野鳥棲息地,卻被大家都忽略的桃園海岸濕地生態。許厝港濕地每年提供成百上千的水鳥棲息,尤其是候鳥過境期出現過東方環頸鴴、小白鷺、唐白鷺、和小燕鷗等各種留鳥和候鳥種類,根據紀錄有出現過 13 種保育鳥類。
課程中,學員們會實際操作單眼相機與高倍率望遠鏡頭,和講師一起至濕地拍攝多種珍稀鳥類,有時候你還有機會見到小燕鷗、黑面琵鷺等嬌客。
等等!在許厝港濕地移動的時候,也務必要注意腳下,東方環頸鴴成鳥如果在你身邊嘰嘰喳喳的大聲叫,甚至是呈現出擬傷行為來吸引你的注意,有可能你腳邊附近就有一窩東方環頸鴴雛鳥剛剛破蛋而出,嗷嗷待哺等著成鳥餵食。
在許厝港濕地的另外一側面海邊的海岸,有一大片獨特的牡蠣礁,因為顏色不討喜常常被忽略。牡蠣礁常見於水濁的海岸邊,牡蠣以過濾水中雜質的方式生存,而牡蠣礁形成的空隙跟結構較少,加上堅固的外殼生物不易挖掘棲息,因此牡蠣礁的周遭潮間帶生態多為比較小型的生物,例如螺貝類和蟹科。
退潮後的沙灘上你還會看到有些快速的生物,一溜煙的跑過去,那可能是角眼沙蟹或是股窗蟹,股窗蟹又有沙地畫家之稱,大小約 1 至 2 公分,會用雙螯挖取沙團入口,過濾後做成一小顆一小顆擬糞球,堆放在沙灘上。但因他們很敏感,因此最好的觀察方式是在定點等待不動,他們就會慢慢作畫到你周圍。
BlueTrend 藍色脈動帶領民眾參與桃園海岸生態紀錄,並針對公民科學家的核心進行培訓。將課程主要分為兩大主軸。包含攝影能力及生物辨識能力,透過系統化課程,以實際術科操作為主的教學方式,讓喜好生態自然的夥伴,可以輕鬆參與培訓課程,達到人人皆為公民科學家的目標。
衍伸連結:
我是布魯陳,平常喜歡帶著大相機下海找生物
如果你有海洋議題歡迎找我聊聊,約我吃飯更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