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布魯小教室】海洋保育動物再升級!臺灣常見的3種硨磲貝,你有辦法辨識他們嗎

硨磲貝有著海中玫瑰美稱,因為過度捕撈與棲地破壞,數量越來越稀少。以臺灣為例,野外比較常見的三種硨磲貝,分別是長硨磲貝、諾亞硨磲貝、鱗硨磲貝。

硨磲貝被分類為軟體動物門、雙殼綱、雙殼類(Bivalve)的一員,他們為濾食者,以出入水口的構造來吸收海水,並過濾海水中的食物。硨磲貝除了體型相較其他雙殼類大之外,另外一個特色,便是他們與珊瑚一樣擁有色彩豐富的共生藻,能夠在珊瑚礁區域進行造礁行為,並過濾海水。因此,硨磲貝在很多環境評估報告中,都被視為指標性生物。

先來看看臺灣常見三種硨磲貝分別有哪些特色、要如何區分?

海洋保育動物-長硨磲

Tridacna maxima

海洋保育類動物
長硨磲是珊瑚礁中常見的硨磲貝之一,具重要的生物功能。攝影:葉純安

珊瑚礁最常見的硨磲蛤,會利用足絲將殼附在岩礁上,並隨著成長與珊瑚礁岩同化。波浪狀的外套膜中具有共生藻,常在陽光下展開以利行光合作用,除此之外也會吸收海水並過濾水中的有機顆粒。屬於中小型種的硨磲蛤,殼長可達 20 -3 0 公分,然而因為遭濫捕,近年數量減少且有小型化的趨勢。

海洋博物誌2-近岸珊瑚礁篇 P: 434 頁

諾亞硨磲

Tridacna noae

硨磲貝辨識2 【布魯小教室】海洋保育動物再升級!臺灣常見的3種硨磲貝,你有辦法辨識他們嗎
外套膜上鮮豔的色彩是與其共生的共生藻所賦予。攝影:李承錄

常見的中小型硨磲貝,外套膜上有水滴狀的斑點,為本種的主要辨識特徵。生態習性和長硨磲類似,常在岩礁上與石珊瑚一同生長。外套膜的顏色常隨共生藻的不同組成而有褐色、藍紫、翠綠、紅棕等變化。由於同時具有藻礁與淨化水質的能力,因此和其他硨磲貝一樣都是珊瑚礁重要的指標生物。

海洋博物誌2-近岸珊瑚礁篇 P: 435 頁

鱗硨磲

Tridacna squamosa

海洋保育動物
本種殼長可超過40公分,屬於較大的硨磲貝。攝影:林祐平

鱗硨磲外殼上的殼板特別發達,具有鱗片狀的薄片突起而得名。突起的部分常有許多珊瑚、海綿、海鞘等附著生物固著其上。本種比長硨磲和諾亞硨磲少見,多棲息在較深的亞潮帶。外套膜的顏色多變,通常具有波浪狀的紋路。

海洋博物誌2-近岸珊瑚礁篇 P: 436 頁

海洋委員會曾在 111 年 5 月 23 日預告修正「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第五點內容,希望能將菱硨磲貝、圓硨磲貝、扇硨磲貝、巨硨磲貝、長硨磲貝、諾亞硨磲貝、鱗硨磲貝等七種硨磲貝,列為珍貴稀有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雖然尚未通過修正。

不過根據洋保育署 110 年之調查結果,已經發現我國海域硨磲貝受到海洋污染、氣候變遷、採捕壓力、人為活動干擾等影響,普遍有成體比例偏低、密度低情形,族群數量有下降情形。

因此,未來若有機會將硨磲貝列為「 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 」,才能依野保法規定將不得捕撈、買賣、陳列、展示、持有、輸入、輸出或飼養、繁殖等行為,藉由提高(升)管理強度,加強保育硨磲貝。

衍伸連結:

我想說一點什麼

  • 尚未有分享內容
  • 分享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