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硨磲貝列保育類卡關!海洋保育 vs 原住民「貝灰」傳統文化難取平衡

2022 年 5 月,海洋保育署(以下簡稱海保署)預告修正「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第五點內容,將菱硨磲貝、圓硨磲貝、扇硨磲貝等七種硨磲貝,列為珍貴稀有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公告近一年後,卻在海洋委員會海洋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議上,決定七種硨磲貝「暫不列為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這篇文章將帶您深入了解,從決策過程中面臨的衝突與矛盾,探討硨磲貝保育難題。

7 2 硨磲貝列保育類卡關!海洋保育 vs 原住民「貝灰」傳統文化難取平衡
外套膜上鮮豔的色彩是與其共生藻所賦予。photo credit:李承錄。
硨磲貝辨識3 1 硨磲貝列保育類卡關!海洋保育 vs 原住民「貝灰」傳統文化難取平衡
鱗硨磲殼長可超過40公分,屬於較大的硨磲貝。photo credit:林祐平。

*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劃分為三個保育等級,第一級為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第二級為珍貴稀有野生動物;第三級為其他應提供保育的野生動物。

硨磲貝為什麼需要保育?

硨磲貝屬於軟體動物門、雙殼綱、雙殼類(Bivalve)的一員,作為濾食者,以出入水口的構造吸收海水,並過濾海水中的食物。除了體型較其他雙殼類大,另一大特色則是牠們與珊瑚一樣,擁有色彩鮮豔的共生藻,還可以在珊瑚礁造礁並過濾海水,具有重要生態功能。在許多環境評估報告中,硨磲貝被視為指標性生物。
然而,根據海保署 2021 年調查結果發現,臺灣周邊海域硨磲貝受到海洋污染、氣候變遷、採捕壓力、人為活動干擾等影響,普遍成體比例偏低、密度偏低,且族群數量也下降。

數量稀少的硨磲貝,在《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 列為附錄二物種,而國內僅有澎湖縣政府、臺東縣政府禁止硨磲貝採捕,以及少數縣市或保護區有硨磲貝的管理規範,因此海保署希望能提高管理強度,依《野保法》規定將不得捕撈、買賣、陳列、展示、持有、輸入、輸出或飼養、繁殖等行為。

硨磲貝列珍稀保育類,蘭嶼達悟族人憂衝擊文化

P1080516 硨磲貝列保育類卡關!海洋保育 vs 原住民「貝灰」傳統文化難取平衡
燒製的被灰可作為拼板舟原料。

海保署欲提升硨磲貝保育等級的公告一出,引發不小反彈聲浪,憂心更加嚴格的規範與限制,將衝擊原住民文化。「貝灰文化」已在 2021 年公告為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燒製貝灰是蘭嶼達悟族的傳統文化,族人會以大岩螺、硨磲貝作為燒製貝灰的材料,參考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網資訊,貝灰在達悟族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功能,如:

硨磲貝、大岩螺燒製貝灰,可以用來…

  1. 待客:當家中有賓客來訪時,需拿出檳榔招待客人,檳榔需加上荖藤、貝灰,若缺乏此待客之禮,則會被視為人際關係差、不懂待人接物。
  2. 拼板舟原料:傳統拼板舟只有黑、白、紅三種顏色,其中白色使用的原料即為貝灰。若沒有擦上貝灰,讓變拼板舟煥新,則無法出海。
  3. 傳統療癒:長輩認為,將貝灰塗抹在膿包周圍,可以加速傷口癒合;在醫療不發達的時代,也有塗抹貝灰在疼痛處加上祝禱的傳統。
  4. 驅邪避凶:當小孩做噩夢時,長輩會在周邊撒上貝灰,唸出趨避的話語,傳統上貝灰有避邪、消解詛咒之用。

若提升硨磲貝保育等級,有哪些疑慮?

貝灰文化傳智權代表人、蘭嶼朗島部落 Syaman Macinanao(謝永泉)在《蘭嶼時令: 達悟族海洋文化的傳承》提到,達悟族全年只會在夜曆 Kaneman 這一個月燒貝灰(約為十月),此月份各大山海活動皆停止,唯一能做的就是燒貝灰。

P1080441 硨磲貝列保育類卡關!海洋保育 vs 原住民「貝灰」傳統文化難取平衡
達悟族文化 ,是臺灣珍貴的資產。

「要燒貝灰,要公告申請硨磲貝,我們都罵死了。」謝永泉進一步解釋,燒貝灰要燒的硨磲貝必須是去年、前年撈的,經過風吹日曬雨淋、自然氧化後,才較適合燒製。若照《野保法》及管理辦法,需在獵捕活動 20 天前才出申請,與文化慣習相衝突。

此外,謝永泉也補充,東北季風一吹,冬季約有六個月沒人會出海,硨磲貝自然會長大,「能挖硨磲貝的時間很有限,他們以為我們每天都在挖是最大的錯誤。」

另有多位文化學者認為管制自然資源使用,甚至須經核准才可使用,是對於原住民主權、海洋文化的否定,提出對於原住民傳統文化祭儀與傳統領域使用,應多些尊重。

硨磲貝保育的下一步

檢閱海洋委員會海洋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相關會議紀錄,擔任諮詢委員的專家學者代表從生態保育角度提出意見:

  • 國立中興大學林幸助老師建議,應持續調查硨磲貝資源量、分布,以及利用情形,「以科學為基礎才能進一步談管理。」
  • 中央研究院邵廣昭老師建議原住民也應該像研究人員一樣,先申請獵捕許可(包括獵捕種類、地點及數量)。「如果獵捕數量低於有效族群的大小,則不應再被允許,以符合保育的精神和目的。」
  • 中央研究院鄭明修老師則說:「貝灰不一定只能用硨磲貝,建議加強宣導替代品,不宜再以硨磲貝為唯一物種。」並建議相關政府保育單位應盤點目前使用情形與產值,不能因少數必須使用,而停止保育行動,強調「愈晚執行,保育行動就越困難。」
  • 原民會代表則重申,蘭嶼雅美族人並非經常使用硨磲貝,強調貝灰文化曾經失傳了很久,有必要好好保存,並援引《原住民族基本法》盼尊重原住民族傳統文化。
IMG 6280 硨磲貝列保育類卡關!海洋保育 vs 原住民「貝灰」傳統文化難取平衡
硨磲貝保育政策的未來走向,將成為指標案例。photo credit:簡晨宇。

各方意見交流下,會議召集委員、海保署黃向文署長提出關鍵在於「尊重原住民族傳統文化使用」、尊重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的需求。現階段除了持續投入硨磲貝保育工作,如在澎湖、花蓮和台東等地進行在地守護計畫,以及與水試所合作繁殖和復育計畫,並會加強硨磲貝使用情形及資源監測等資料蒐集。

同時,黃向文署長也表示,鼓勵地方政府評估依漁業法公告禁捕等相關保育措施配合。至於,硨磲貝是否列為保育類物種,則有待相關法規(如:野保法)更完善、研議出妥適管理制度,達成共識後再評估。

2023 年 6 月曾有遊客目擊墾丁海產業者展示、販售野生硨磲貝,卻無法可罰。硨磲貝盜採事件仍不斷上演,顯示硨磲貝保育刻不容緩。不過,保育政策擬定需有足夠的數據佐證,由此可見生物資料庫累積的重要性,透過長時間資源監測、記錄,才有助於「讓數據說話」,作為政策擬定的重要參考依據。

儘管七大類硨磲貝暫不列為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但海洋委員會海洋野生動物保育諮詢委員會決議,將持續與相關原住民族、專家學者及相關部門等溝通「研議多元利用及保育方案」而海洋保育和原住民傳統文化,如何共存共榮?硨磲貝保育政策的未來走向,將成為指標案例。

參考資料:

衍生閱讀:

我想說一點什麼

  • 尚未有分享內容
  • 分享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