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心得文,也是海編的親身經歷,希望跟我們一樣喜歡大海的你,能夠繼續將這篇文讀完,避免潛水意外的發生。如果可以的話,也請轉告給你身邊喜愛大海的海人們,“海一直都在,而潛水意外發生了,你沒有重來的機會……”
不論你是剛準備探索海洋世界的新海人,或是已經在海中自在遨遊的舊朋友,在每次下水前請務必做好風險管理以及潛水計畫,從最基本的潛伴分配到制定潛水路線、時間等,都應是每位海人下水前務必聆聽的簡報,即便是三五好友揪團去玩,更是要讓所有人知道這次的潛水計畫,把可能的危害風險降到最低。如果不熟悉地形、海流,請一定要尋找當地導潛,並「遵從導潛指示行動,切勿擅自脫隊」。
那天是一個豔陽高照的週六,潮境依舊在塞車,能見度維持3 米以下,水溫也來到了28 度,完全符合東北角的潛水日常,去潛水是再適合不過了!
那時已經早上9 點了,水面上也有好幾組自潛團跟水肺團。按照每月慣例,海編要在每個月隨機挑選一天假日,記錄潮境的海底狀況,看看有沒有人不小心破壞保育區。在巡航的過程中,只覺得那天的海流有點大,水推有點沒力以外,並無發現任何異樣,一切看似進行的有條不紊……
這時海編突然想到,在水面上看到好多組自潛浮球在玫瑰花園的上方,應該要繞過去看看是不是有潛水員不當使用底鉛,破壞玫瑰珊瑚的環境。因此推往玫瑰花園區,在巡航整段玫瑰花園後卻還是都沒看到任何下潛繩,心想應該是我選的深度不對(20 米),正準備要返航時,一轉頭就看到一雙很亮的蛙鞋,且周圍沒有氣泡,心裡頓感不妙,靠近一看,果真是一位潛水員面朝下趴在底部,立刻將水推丟掉,也不管我的潛伴有沒有接住,我只知道我要跟死神搶時間了。
看到狀況發生的當下,我只記得當初學救援時教練說:「當你在水下發現一位潛水員面朝下且沒有任何氣泡的時候,什麼事都不用想,就是直接拖上海面上。」那時的我身處21 米的海底,沒有任何猶豫就這樣從後面拖著那位潛水員往海面上移動,我的潛伴一直緊盯著我們兩個,也一直在注意深度變化,深怕上升速度太快,對我造成不良的影響,最後我們花了約1 分10秒出水面。
出水面環顧四周後,我感到非常無力,因為此時距離下水點大約200公尺甚至更遠,我一個人一定沒有辦法將遇難者快速的送上陸地,但好在附近有蠻多自潛團的,甚至剛好有一艘SUP就在距離我們不到20公尺的地方。這時我的潛伴已經開始大聲呼叫附近的潛水員了,而我也開始進行水面上的急救處理,將遇難者放到胸口後,開始為祂摘除面鏡、保持呼吸道暢通,並持續朝岸邊的方向前進,這時祂的臉上已經佈滿血水。或許是沒人遇過有人在海面上求救,大家都遲疑了幾秒,在我們不斷的請求支援的情況下,海面上的教練們開始朝我們聚集,SUP也迅速到達我們身邊。
在自潛教練的接手下,透過SUP充當暫時急救的場所,持續在板上進行CPR,自潛教練們充當推進器,就這樣推著一張載有3 人的SUP 快速地向岸邊前進,希望能夠儘快回到陸地,畢竟當下的一分一秒都非常珍貴。
將遇難者送到陸地上後,看到血流滿面的樣子,海編的朋友-心華卻第一個跳出來接續CPR 的進行,並持續與其他潛水員進行CPR 並維持到醫護人員趕至現場。事後詢問到心華當下的反應,他只說了一句:「當一個EMT1的人都不敢面對的時候,你覺得其他人會敢做嗎?」海編當下真的只有對他滿滿的敬佩。
最後那位遇難者送醫後還是不治,在觀看祂的潛水Log,從深度剖面圖推斷應該是BO 後,無意識的下沉,直到我發現祂時已經經過15 分鐘了,這樣就可以解釋事情的經過了。但在事發的當下,如果祂的同行友人能夠及時發現並給予急救,或許這件憾事就不會發生,或許他們還有機會再一同下水享受海底世界帶給他們的美好。
海編了解原因後才知道,原來祂與同行友人們皆沒有做任何的潛水計畫,也沒有做好風險管理,更沒有做好潛伴分配,大家都認為我們只是出來玩,根本不需要這麼認真,我們也沒有要下深度,只是來泡泡水的,而且認為遇難者的能力還不錯,下水那麼久“應該“沒什麼問題吧。事發當天的水底能見度不佳,當下又有不小的海流,潛水員獨自下水卻沒人注意,才導致如此憾事發生,當然遇難者本身也有責任,只是祂已經付出祂的代價了。
如果能重來,我想誰都不願意再發生一次,但這不是遊戲,你只有一次機會。
永遠對大自然保持尊敬,永遠不要低估風險,永遠將安全擺在第一,唯有你小心謹慎,才能讓你平安回家。潛安!
A:第一時間看看周遭是否有人可以協助,並立即撥打119求救。
A:冷靜冷靜再冷靜!雖然海編知道這很抽象,但當真的遇到意外發生時,一定要先冷靜下來,才能思考當時的情況,做出最適合的處置。
A:往往被忽略的小細節就是造成潛水意外發生的重要原因。例如:
千萬不能小看大自然、也不要過於自信,從事戶外活動一定要謹慎,不要認為經驗足夠就疏忽了一些細節。
責任編輯:Jenny
延伸閱讀:
沒事就到海邊走走,有事就到海裡逛逛,享受海浪拍打的聲音,一起探索海平面的湛藍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