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類滅絕了,大概會是昆蟲和蝸牛主宰地球。
動物界裡所屬物種最多的是節肢動物們,第二多的則是軟體動物門
而貝殼,多半指的就是「軟體動物的外骨骼」
生活在臺灣的我們,有幸能夠藉由這些貝殼開始認識海洋。
–
說到「貝殼」會讓你第一個聯想的辭彙是什麼呢?
寄居蟹?燒酒螺?海浪?沙灘?外婆的澎湖灣?
生活在海島的我們,或多或少都有見過海灘上的形形色色貝殼,
而我們最常在海邊看到的貝殼基本上可以簡單理解為:
「海蝸牛的死亡後,尚未被分解的骨骼。」怎麼樣?很好理解吧!
(貝殼絕對不是從寄居蟹背上長出來的喔!)
同時我們大致上可以把貝殼分四類:
- 陸上爬的,陸貝
- 海裡爬的,海貝
- 淡水裡爬的,淡水貝
- 鹹水裡爬的,鹹水貝
我們這個系列文章主要討論的是「海貝」,就讓我們一起認識這些美麗的生物吧!
(附圖:毛法螺,來自基隆潮間帶)
–
說到海貝,最簡單、最常見、最輕鬆入門的分類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單殼貝 (寶螺、骨螺、鳳螺……)
(附圖:2016年新品種:金門鐘螺)(圖源:中國時報)
第二種:雙殼貝 (蛤蠣、硨磲、蜆……)
(附圖:台灣滅絕原生種:大蜆)(圖源:瑞麟老師的國文教學分享網頁)
第三種:單殼貝、雙殼貝以外的 (多板綱、掘足綱、頭足綱……)
(附圖:綠象牙貝)(圖源:蠔宅貝殼工作室)
※簡易分類法:多板綱「石鱉」、掘足綱「象牙貝」、頭足綱「鸚鵡螺、章魚」
–
感覺對海洋貝殼有那麼一點認識了吧!
為了讓大家更快的開始進行濱海貝殼鑑定
我們需要把分類範圍再縮小
之後的文章將會優先集中在單殼貝「腹足綱」的範圍做介紹
Q:如何分辨出是否腹足綱?
A:排除雙殼貝(雙殼綱)、石鱉、象牙貝、鸚鵡螺,九成以上的貝殼都屬於腹足綱。
(附圖:石磺,同樣屬於腹足綱內,但沒有外骨骼(無貝殼),和陸生蛞蝓有些異曲同工)
–
在「腹足綱」的分支下,我們先跳過亞綱、目、總科這三個比較複雜的分類層級,
之後的介紹會著重在「科(Family)」的級別開始做分類,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層級,
也相當建議大家在鑑定貝殼時,以「確認科別(Family)為鑑定的第一步」
許多圖鑑開始都會以某某科…產地…特色……開始介紹,
以至於新入門者,一進門就開始迷茫,然後陷入「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做什麼?」的循環,
筆者希望以更加簡易、直觀的方式,協助大家開始學習鑑定,
在開始之前,請讀者首先認識以下五種常見貝殼,
我們將以這五種貝殼的特徵做發散,逐步介紹更多不同的科別:
–
1、鮑螺科 ※扁平的殼、廣闊殼口
鮑螺俗稱鮑魚,其中九孔鮑螺 為台灣常見的食用品種。
(附圖:九孔鮑螺)(圖源:臺灣生命大百科)
–
2. 鐘螺科 ※尖頂的殼、橢圓殼口
鐘螺很常見,常常會被加工磨光,至顯現出底層的銀色光澤。
(附圖:紅斑鐘螺)(圖源:維基百科)
–
3. 寶螺科 ※卵形的殼、細縫殼口
殼形容易判斷,外型討喜可愛,人氣度穩居第一名寶座,之後的文章會優先介紹寶螺。
(附圖:各類常見寶螺)(圖源:網路圖)
–
4. 芋螺科 ※細長的殼、細長殼口
使用具神經毒的齒舌(牙齒)補食獵物,遇見時需特別小心。
(附圖:織錦芋螺,來自基隆潮間帶,具強烈神經毒)
–
5. 蜑螺科 ※圓形的殼、半月殼口
涵蓋了陸生、淡水、海水的物種,是個生命力堅強的種類,部分種類殼貝花紋變化很大。
(附圖:大圓蜑螺)(圖源:蠔宅貝殼工作室)
–
我們粗淺的認識了:鮑螺、鐘螺、寶螺、芋螺、蜑螺,這五種貝殼的外型,
以上大致可以分為:扁殼、尖殼、卵殼、長殼、圓殼,五種殼型,
又依開口形式分為:廣口、圓口、縫口、長口、半口,五種開口,
這樣的分類並非定律,但有助於剛開始接觸貝殼的夥伴們識別,
下期我們將介紹與這五種科別外型相近的科,並逐步加深,
還沒看熟這五種貝殼的朋友們,記得將關鍵字丟進Google搜尋圖片 ex. 鐘螺、芋螺
看愈多圖愈容易判斷喔!
首圖來源:Photo by Javardh on Unsplash
[wbcr_text_snippet id=”7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