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在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當公民科學家講師,我可以嗎?

約5月中旬,一通電話,詢問我能不能在2023年的6月10日的台東杉原的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授課,就挺突然的…得到了擔任講師的機會。

聽到台東杉原,讓我回憶起,我曾經…也在東海岸走跳著,想起碩士班時在台東各處海岸調查,特別是杉原,在巨大的岩石間跳躍、紀錄目標物種,距今已經過了10年之久,畢業後就再也沒去東部的潮間帶;6月10日,也讓我猛然想起,是記錄台灣環境的《看見台灣》作者齊柏林導演失事的6周年日子。時間快速的轉移,我們是否遺忘了什麼? 在許多的回憶與感觸湧現時,趁著這次的機會,讓我想寫下這篇文章。

接下委託

一開始是這樣的,從事海洋媒體、推廣海洋公民科學家概念的躍入深藍有限公司(BlueTrend 藍色脈動)的助理阿賢教練聯繫我,問我能不能教授由台東區漁會主辦的潮間帶調查培訓課程。

我一聽到要當講師,第一個念頭是: 「欸? 要上台上課教人耶….我能嗎?」

詢問下,原本是邀請野外生物觀察經驗豐富、出版<海洋博物誌>的李承錄(Wox Lee)出席教課,因有事而取消出席。

藍色脈動詢問承錄可以推薦誰代替,他不加思索地說「就找彥輝啊,他可以的!! 」。

聽到被推薦擔任講師,想到我從來沒有上台授課的經驗 (即使有擔任助教的經驗,也只是協助教授處理學生事務的小幫手),讓我感到受寵若驚,也跟阿賢澄清我的本身沒有相關經驗,雖然我是研究海洋無脊椎動物的分類,但我比較擅長在室內用顯微鏡檢視標本,野外觀察辨識生物的經驗不像承錄那樣豐富。

不過阿賢說: 「安啦!! 我們相信你的專業,就按照你的知識跟經驗授課,我們這邊有範本請你參考」。

聽到阿賢這麼說,安心不少,想一想,這也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讓我能夠累積上台授課的經驗,因此就答應擔任那一天課程的講師。

IMG 8107 scaled 在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當公民科學家講師,我可以嗎?
由阿賢教練開場,介紹何謂公民科學家,以及如何做調查。

教材準備

隨後,阿賢建立我的個人資料以及寄來的教材範本。

阿賢說著: 「 這是承錄的潮間帶教學投影片,就交給你修改簡報文字跟內容囉。」

我打開檔案,看到投影片滿滿手繪的生物彩色圖片、地景環境圖以及拍攝的各式各樣的生物照片,加上設計的虛擬角色,投影片顯得既生動又活潑。不過,內容都是以東北角的海岸環境及潮間帶生物為主題,我勢必得修改內容,成為適合台東富山地區的潮間帶教學。

雖然這麼說,我心裡想著: 「我手邊沒有自己拍的台灣東部潮間帶的生物照片,也不清楚當地有什麼生物啊啊!! 」。

我先嘗試著在網路上搜尋,有無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的潮間帶調查報告,不過用關鍵字搜尋,僅找到<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魚類多樣性調查研究>,看起來是找不到當地潮間帶無脊椎動物的調查資料。接下來我試著找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的介紹,搜尋到旅遊拍攝當地的生物解說看板的照片時,我心裡在歡呼: 「總算有個可以參考的當地生物相資料了!!」。

因此,我開始構思在課程上想要介紹什麼內容,看著教材近百頁的投影片,我擔心這麼多資訊,時間夠不夠用、學員會不會睡著、他們吸收得了嗎? 我要如何深入淺出的表達我想要傳授的知識與觀念?

我一邊思考著、一邊打開投影片修改以符合我想傳達的內容、一邊研究著教材的架構,發現可以分成5個篇章去介紹:

觀念篇搜索篇戶外篇調查篇辨識篇
潮間帶的定義、潮間帶的環境條件、潮間帶環境條件如何影響生物分布潮間帶生物的特性、在潮間帶觀察需要具備或是遵守什麼樣的觀念到潮間帶觀察,在穿著、安全上需要注意什麼公民科學家可以用什麼樣的調查跟紀錄方法,應用在潮間帶觀察裡按照分類學介紹潮間帶會出現的動物,如何辨識以及在調查中能夠研究的主題

我想嘗試用模組化的方式編排講義,在於考慮到上課時,人的注意力會隨著時間而下降,如果我能按照授課的學員與程度來調整篇章的先後順序,趁學員注意力足夠的時候,把最重要的篇章放前面講,讓他們有深刻的印象。

此外,我體認到現在攝影設備非常興盛,連手機都能有防水、高解析度的功能,而且拍照上傳到網路社群上有非常多的專家學者可以解答,坊間也有非常多工具書可以對照、查閱生物種類,我想大眾對常見的潮間帶生物名稱是容易朗朗上口的。

因此,我對於培訓海洋公民科學家的想法,比起列舉出所有的潮間帶生物名字跟習性介紹,希望大眾能記住以外,我會認為如何促進大眾對海洋有科學性的思考、批判能力,養成科學化的調查方法跟紀錄的習慣是最重要的。

我將我的構想跟阿賢與承錄請教,他們很認同,承錄甚至認為,可以輔佐他們能多關注在地的目標性、指標性種類,在介紹生物時,著重在生態系的功能性與重要性的觀念會更迫切。討論完之後,便更有一些自信,即使我不懂當地的潮間帶生物有哪些種類,但我有足夠的想法去傳授專業知識。

上台授課

課程的安排是整天,分上午與下午時段,上午時段為講授類的課程,下午為到潮間帶實地作業與後續資料處理的實作,學員人數大約16人。課程就隨著來自台東區漁會的主持人陳羿均女士(貝殼姊)對我們的介紹與掌聲展開,一開始是Spark與阿賢教練,介紹公民科學家的概念以及攝影器材的操作,看著他們專業又精彩的講課,觀察到他們上課的會提問讓學員回答,藉此跟學員有互動的過程,拉近距離感。

IMG 8101 scaled 在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當公民科學家講師,我可以嗎?
來上課的學員們,除了上課認真聽講之外,更是利用課堂間跟其他學員切磋、交流。

等他上課完,我請教Spark訣竅,他說: 「你可以問他們對於潮間帶調查,會想學什麼呀,放心啦!! 你講錯了我們也不知道啦!! 」

聽完後我想了想: 「 對吼~與其我照著的投影片內容講課講完,不如先跟他們聊聊,問他們的潮間帶觀察經驗,像是分享聊天那樣。」當這樣子想的時候,內心的緊張跟壓力感也就釋放了,不過,還是一直去跑廁所….。

時間過得飛快,總算換成我講課的部分,當拿起麥克風時,心中還是有那麼一瞬間感到猶疑,不過,我以「我為何而來」、「10年前來過富山潮間帶的經驗」來做開場白,再來問問學員當志工的經驗,一問一答的互動,頓時消除緊繃感。接著,就一步步的慢慢分享我對於潮間帶生態、野外調查的方法與經驗,搭配著承錄學長的藏在投影片中的小謎題,提高他們的興致,除此之外,我還分享潮間帶觀察生物時,會注意與思考的事情。學員的互動,覺得自己不是講師,而是久違的朋友。不知不覺,投影片聊完,也剛好抓準預定安排的結束時間。

IMG 8142 scaled 在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當公民科學家講師,我可以嗎?
帶領著學員們走訪到潮間帶,實際教導學員們如何做調查。

用餐過後的下午,是帶隊到潮間帶實際操作調查方法,還有潮間帶生物攝影的練習,不過今天的潮汐、天氣與浪況不佳(有颱風在附近),我們只能先在沙灘上練習,從基本的穿越線法與樣框的使用開始操作,學員蠻踴躍的對穿越線法的規畫與架設,提出各種疑問,我想著,表示上課內容有吸收到,且有鼓勵到他們思考吧? 如果只有我單純的講授、學員照著做,這樣子只是體驗,而不是做實驗,也不是公民科學家的宗旨。

IMG 8131 scaled 在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當公民科學家講師,我可以嗎?
穿越線&樣框是調查所需物品之二喔!

隨著時間的推移,潮水稍稍的退去,接下來的行程就在富山保護區內四處探尋潮間帶生物,沿著海岸線走著,我發現這邊有豐富的地形變化,南邊有沙灘、往北的底質是大顆鵝卵石、獨立且分散的火成岩石,形成類似潟湖的地形,走到最北是人工建築的排水口與水泥牆。雖然一路上是在尋找著潮間帶生物讓學員練習拍照,不過我也一邊探索著生物、一邊觀察地形,與學員們聊著,如果是我要在富山保護區做調查,會怎麼設計我的調查方法。嗯….看起來大家還是很困惑,還是先讓學員尋找潮間帶生物拍攝吧!! 要拍完10種生物的照片才能回家!!

IMG 8144 scaled 在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當公民科學家講師,我可以嗎?
總是會有可愛的小生物探頭出來和我們打招呼。

在課程最後的階段,我們回到室內,整理、上傳拍攝的照片到雲端以及回顧下午穿越線調查後,記錄的數據該如何處理。我認為這是公民科學家培訓裡最關鍵的部分,我想身為公民科學家,會需要具備基本的資料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解調查後的資料代表的意義。當開始計算數據時,感受到學員認真嚴肅但頭上有滿滿的問號,學員也踴躍的提問,希望能理解。因此,我試著用淺顯易懂的方式畫圖、解說,引導他們不要被單一的調查模式所困惑。雖然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學員都能理解,但是我想現在先有個概念,當實際開始嘗試自己調查的時候,自然就深刻的理解了吧?

結束的時候,有個學員對我說: 「你說你是第一次當講師上課?」

我回應著: 「對呀,以前沒有這個經驗。」

學員: 「你講的挺自然且生動的耶,以為你是經驗豐富的講師!!」

能得到學員正面的回饋,是當講師最大的喜悅吧?

感想

這是我第一次擔任講師授課,我認為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經驗,這次的經驗讓我感受到,其實上台授課可以轉換概念成自己說故事,把自己求學、工作以來的經驗、想法分享給朋友聽,並且試著有互動感,生動的方式引導下,學員吸收到的會更多。而且,上課內容的資訊量多寡與知識精準程度,不是太必須的重點,我會認為現在的資訊發達,人人可以上網查,傳授如何使用知識、如何以科學的角度思考問題、如何用科學化思維與人討論生態問題,才是符合公民科學家的概念。更重要的是,鼓勵學員有著手累積資料、規畫長期調查的習慣,會對生態保育上會是一大助力。

非常感謝承錄的引薦、藍色脈動的Spark與阿賢的鼎力相助,還有貝殼姊舉辦這樣的活動,讓我重新回到當初碩士班研究的地點,看到東部的改變與在地的活力。

延伸閱讀:

關於作者

人生不同階段中,在台灣的北中南三大城市各居住至少6年的空間流浪者,也是喜愛探索歷史的時間旅行者

我想說一點什麼

  • 尚未有分享內容
  • 分享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