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從鬼網變身海廢製品!臺美日韓專家交流廢棄漁具治理解方

全世界每年有 64 萬公噸的廢棄漁具成海洋垃圾,面對難解的全球議題,海洋委員會舉辦「廢棄漁具創新治理國際工作坊」,邀集國內外產官學界分享交流,來自美、日、韓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期待透過創新技術、國際合作為解決全球海廢問題找解方。

年約 1,200公噸「鬼網」在臺灣附近海域遺失

廢棄漁具俗稱鬼網,不但帶來龐大的海洋垃圾問題,也造成棲地破壞。美國海洋聯盟(TMA BlueTech)執行董事 Matt Classen 指出,每年約有 1,200 公噸漁具在臺灣附近海域遺失,在亞太地區導致珊瑚礁退化達 50%。他進一步提到,這也讓漁獲量減少 10-15%,「粗估移除廢棄漁具的成本也要 1 億元新台幣」,可見廢棄漁具不僅影響環境也影響經濟。

Marine organisms entangled in a ghost net within the Maldives Olive Ridley Project scaled 從鬼網變身海廢製品!臺美日韓專家交流廢棄漁具治理解方
By Mstelfox - Self-photographed, CC BY-SA 4.0, Link

海廢去哪裡?臺灣如何衝高廢棄漁具回收率?

海洋委員會統計臺灣每年清理的海底廢棄物總重量,廢棄漁網占近九成,加上廢棄漁網組成複雜,也是臺灣海廢處理的重點項目。海洋保育署陸曉筠署長從漁具回收、分類加工、再製成產品等不同階段,分享臺灣廢棄漁具治理現況。

圖1-海洋委員會黃向文副主委於開幕致詞(1)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為擴大海廢再利用的業者參與共同合作, 推動成立「海廢再生聯盟」。

增加誘因、鼓勵回收

陸曉筠署長舉例,政府藉由提高廢棄漁具回收價格,提高漁民參與回收的意願。2023 年已有超過 6,000 噸海洋廢棄物被回收再利用。此外,海洋保育署發布《漁具回收參考手冊》推廣廢棄漁具回收與再利用相關知識普及化,希望能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成立海廢再生聯盟,促進供應鏈協作

海保署在 2021 年成立海廢再生聯盟,有超過 60 家業者參與其中,不僅串連回收、製造、研發等供應鏈業者,也納入市場行銷、文化和創意等產業上下游,讓海廢再生的價值鏈更加完整。海保署辦理多場工作坊、研討會以及到海外參展等,持續開創新技術,確保能讓廢棄漁具回收再利用能有更好的發展。

為海廢再生加值

目前以利用海廢再生材料生產多達 55 種環保產品,包括太陽眼鏡、再生材質背包、功能性服裝等。陸曉筠署長說:「消費者不只是購買產品,他買的是產品背後的價值,他願意付出更多金錢,因為這更環保或對海洋更友善。」而對業者來說使用海廢再生材料,也有助於減碳、建立良好形象等。

陸曉筠署長提到,未來海保署也將「回收再利用媒合平台」視為工作重點,讓供需雙方能有效對接,也提升市場透明度,更助於促進讓材料價格、品質都更加穩定。

解決廢棄漁具需國際合作

廢棄漁具創新治理國際工作坊中,各國專家學者針對廢棄漁具防治與回收,以及海廢再生分享經驗。

圖4 所有講師進行「廢棄漁具管理與創新技術的綜合策略」座談 scaled 從鬼網變身海廢製品!臺美日韓專家交流廢棄漁具治理解方
所有講師進行「廢棄漁具管理與創新技術的綜合策略」座談

廢棄漁具防治與回收

日本全球環境戰略研究所(IGES)研究經理豐島淳子則指出,日本每年生產約 20,000 噸漁具,只佔所有塑膠製品總生產量約 14%,「但如果你去日本的海灘,漁具卻占了海灘垃圾 60%」,顯示生產量相對少卻嚴重影響環境。研究收集分析約 1,200 件漁具,發現 72% 上頭有中文,搭配洋流電腦模擬,推測漁具可能來自中國或臺灣。豐島淳子強調,解決廢棄漁具問題需要國際合作,從標示、管理、回收各方面著手。

韓國東亞海網絡(OSEAN)創辦人洪善均博士則提到,廢棄漁具對航行安全的影響,平均每艘船艦一年會發生 2-3 次被漁具纏繞的事件。

TMA 執行董事 Matt Classen 分享多項防治、回收廢棄漁具的創新技術,例如利用智慧浮標和聲學儀器連結衛星傳輸技術,能識別、追蹤漁具;以及水下無人機可用於深海回收。 Matt 說:「像在北海這樣的區域非常成功;每年大約有 3,000 噸的回收量,這些無人機就像水下機器人一樣,讓我們能夠恢復海洋棲地。」

海廢回收再利用

臺灣在地業者富勝紡織柯漢哲董事長介紹環保材料開發、循環經濟的經驗,研發專利技術將廢棄物轉化為再生纖維、環保織物,廣泛應用在各類產品中,在亞洲、歐美市場皆獲高度認可。柯漢哲董事長特別提到,以廢棄漁網製成的再生尼龍與傳統尼龍相比,每年減少 57,000 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70,000 桶原油,能減少 80% 的全球暖化影響,因應環保趨勢也提升市場競爭力。

不只廢棄漁具再生,還有一項將牡蠣殼轉換成塑膠粒子的技術也引起洪善均博士好奇,特別提出詢問。柯漢哲董事長也大方分享,將牡蠣殼反覆清洗、日曬後,以高溫燒結、形成粉末,再使用奈米化磨研技術處理,加入回收寶特瓶粒子進行紡紗,就能轉化為塑膠粒子再利用。

除了海廢回收再生,洪善均博士亦分享韓國從源頭改善漁具材質的經驗,減少使用 對環境影響較大的 EPS 浮球(發泡聚苯乙烯浮球),引進更耐用的浮球,也能有助於減少污染物。

BR6I6219 scaled 從鬼網變身海廢製品!臺美日韓專家交流廢棄漁具治理解方

工作坊最後,由澄洋環境顧問執行長顏寧主持對談,各國專家針對「廢棄漁具管理與創新技術的綜合策略」交流,如何連結利害關係人、促進交流與合作是專家們不約而同強調的關鍵!

 

TMA 執行董事 Matt 分享 Blue Ocean View 作為成功案例,他提到這家公司最初目標是解決「鬼網」,而隨著技術發展才進一步發現這些追蹤設備,不僅能追蹤廢棄漁網位置,也可以用來搜集海溫、海上風暴等更多元的海洋數據。Matt 提到,TMA 的角色就是為不同領域的人搭起橋樑,將大家串聯起來,不僅能解決眼前問題,還能擴大應用場景。

 

OSEAN 創辦人洪善均博士則強調,政府推動政策扮演關鍵角色,提出合適方案加上積極與基層溝通,才能找到兼顧環境、漁民也能接受的折衷解方。此外,洪善均博士認為社會參與也很重要,OSEAN 培養約 36,000 名公民科學家,同時作為種子去接觸更多學生、民眾,致力於提升大眾對海洋議題的關注。

 

在國際座談交流中不僅展現產官學、民間等跨界合作的必要,更顯示廢棄漁具問題是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也需要透過臺灣、日本、韓國及其他國家間區域合作,彼此交流創新技術、共享經驗,才有望共同改善海洋廢棄物問題。

衍生連結

衍生閱讀

關於作者

我是布魯陳,平常喜歡帶著大相機下海找生物
如果你有海洋議題歡迎找我聊聊,約我吃飯更歡迎!

我想說一點什麼

  • 尚未有分享內容
  • 分享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