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第一、第二點來自於尚未取得高氧執照的潛水員,老鳥常言道,如果出國要下大深度(有前提情況下),沒有高氧氣源的幫忙,你的電腦錶可能很快逼逼叫(逼近免減壓極限),如果同團朋友都使用高氧,而你使用空氣,大家還在水下觀賞生物的時候,你只能眼巴巴慢慢回到水面,等待他們分享美麗的照片。使用高氧氣源更可以讓你水面休息時間的間隔減少,對於一日多潜的外國潛旅團,更可以讓你的行程安排更為方便。所以建議一般休閒潛水員一定要拿到 AOW +高氧,這樣全世界潛點你就可以跑透透了。
第三、第四點聽得不免讓人莞爾,會把這兩點朗朗上口的必然是已取得高氧證照的潛水員,但似乎他完全沒有搞懂高氧氣源的物理現象,以及對於潛水的生理影響。高氧之所以可以讓你延長在水下的免減壓極限,主要是它的氧濃度高過於一般空氣,因此稱之為高氧。簡單從物理與生理現象來解釋,就是高氧氣體因為氮含量較低,所以可讓我們隨著深度增加而融入體內的氮氣總量比一般空氣更少,進而減少體內氮氣累積所造成的反應。休閒潛水常見的高氧氣源為32%、36%。但只要超過一般空氣的21%都可以稱之為高氧,喔對了,休閒潛水可允許的氧濃度為40%。
每一種氧濃度會有對應的最大操作深度(MOD),並需要搭配氧曝值的概念來進行潛水行程的規劃。雖然高氧氣源的好處相當多,但也有一定的風險與需要正確的認知。如果對於高氧有興趣的潛水員,可以去徵詢身邊的教練朋友以取得更多專業的建議喔。
But…上述討論的範圍都只局限在休閒潛水領域,SDI/TDI 系統提供不同程度的氣源使用進階課程,以下文章我們收錄 丁楓峻 教練於九潛一深 · Diving 揪潛水 的分享,希望可以帶給大家對於高氧有著更全面性的認識。
就高氧課而言,SDI/TDI系統就分成三堂:
究竟這三種課程差異在哪裡?如果直接比較課程大綱,可以發現 TDI 高氧比 SDI 電腦錶高氧較深入探討以下的議題:
而TDI進階高氧則探討了使用 40% 以上高氧的議題,而且很多教練的課程組合設計,往往是與TDI減壓程序一起上。
減壓病和氧中毒在本質上的差別在於,減壓病往往是發生在水面上,且有可能會造成較長期的傷害,不過如果處理的當則有機會完全恢復。
而氧中毒往往發生在水下,雖較無長期的傷害,但怕在水下因為發作而溺水。在水下要處理狀況會比在水上要困難。
在休閒潛水,因為深度不會超過 50m,最大極限也就 40m,所以會設定電腦錶,知道不要超過 MOD,剩下就是預防減壓病和氮醉。而TDI高氧則是加強了計算/查表的部份,除了會按電腦錶,也要熟悉 Circle T 公式的換算,除了滿足潛水員的好奇心,也是為了接下來上技術潛水的進階高氧和減壓程序課程做準備。
當下的更深就會衍生出切換氣源加快減壓程序的議題,因為你有可能在不對的深度切換到不對的氣源,也就是說有可能切換氣源後,比在該氣瓶MOD更深的深度!所以減壓瓶上就要很清楚的寫上 MOD,然後要切換之前比對一下深度。
另一個議題是 PPO2 的上限,在休閒潛水我們往往設定成 1.4 ata,但在技術潛水,為了加速減壓停留,往往會允許減壓時的PPO2 上限到 1.6 ata,例如吸純氧時就可以在 6m 停留。這也要求潛水員本身對於中性浮力的控制技巧要更好,因為你上到比較淺的地方吸更高濃度的高氧,就表示 MOD 會減小,也就不允許再下超過MOD的深度。
同時,也可以明白為什麼技術潛水員偏好用長短管,除了有可能進入狹窄空間需要一前一後共享氣源,還有避免緊急情況下,吸到不對的減壓瓶的問題。因為一般的備用二級若是收納在胸前的三角區域,在緊急情況下潛伴有可能會拿到你的減壓瓶的二級頭,這時候就有可能在超過MOD的深度下吸!而用長短管就可以確保,你給出去的是你正在吸的氣源,深度沒超過MOD。
而上完減壓程序,再上延伸領域 Extended Range 課程或是循環水肺 SCR/CCR時,代表你想要下更深或是更久,或是持續吸高氧分壓的高氧,那就有可能會需要用到多種不同的混氣,你接觸到高氧的時間也就會更久,可以想像成吃藥吃了更多劑量的感覺。這時候你就得更嚴肅地看待肺氧中毒和考慮插入 Air Break 程序。
總結:
接下去,就又是更複雜的氦氮氧三混和延伸領域的問題要探討……
首圖出處:Image by Monica Volpin from Pixabay.
衍伸連結:
潛進台灣、BlueTrend 創辦人
2020 海洋鏡頭 影片競賽 第1名
2019 基隆潮境海灣節 海底影像紀錄片徵選比賽 首獎
2019 海洋鏡頭 影片競賽 第2名
2019 渣打銀行FinTech 創意影片挑戰賽 創意獎 2名
望海巷灣、小琉球潛水地圖計畫 發起人
潛進台灣:島民們,讓我們重返海洋吧!關於潛水、攝影、淨灘…16個愛上海洋的方式 作者
Crowdbidding自己的海洋自己競價 發起人
追求一個理想『讓人民重新認識海、進而愛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