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草案預告「自潛」入法,多項敘述仍有歧見

2024 年 1 月 4 日交通部預告「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主要考量近年自由潛水活動盛行,要將「自由潛水」增列在條文中,並增訂其他相關規定。布魯與海編群心中實在是五味雜陳,看見公部門提出修法、以行動關注潛水議題,至少感受到海洋、水域活動似乎愈來愈受到重視;不過,當海人們細看條文後,卻發現文字解讀上好像有些灰色地帶。布魯與海編群將透過這篇文章,與你一起檢視修正條文中增列的各項內容,馬上來看看。

IMG 6802 2 1 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草案預告「自潛」入法,多項敘述仍有歧見
photo credit:Giam Teo

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修正重點一次看

如果你想完整了解所有修法細節,可以至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詳閱。布魯與海編群先將修正重點條列如下:

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修正條文第 16 條

在潛水活動中增列「自由潛水」,並以「不攜帶供氣設備」、「屏息」作為自由潛水定義。

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修正條文第 17 條

增列從事「自由潛水」活動者,應具有國內或國外潛水機構發給之潛水能力證明。

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修正條文第 18 條

增列從事「自由潛水」活動者應攜帶浮力配備,並加入自潛浮台為例;增列「自由潛水」應有熟悉潛水區域且符合前條規定之人員陪同。

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修正條文第 19 條

增列帶客從事「自由潛水」活動者,應持有國內或國外潛水機構之合格潛水教練能力證明;並規範每人每次以指導四人為限,如有符合規定之助教,可增加至六人。

自潛納入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從細節深入探討

草案預告階段引起諸多討論,布魯與海編群盡可能蒐羅各方意見、提供多元視角,邀請海人們共同關注此次修法。

此篇文章,除了詢問主管機關交通部觀光署,團隊透過採訪兩位自由潛水教練訓練官/雙系統教練*小明教練、Wayne 教練,藉以了解部分資深自由潛水員看法;同時也與多位自由潛水員交流,藉以蒐集不同意見;並旁聽屏東縣潛水教練職業工會舉辦之線上說明會,藉以了解部分潛水產業從業人員看法;亦邀訪台灣自由潛水發展協會,唯協會婉拒受訪並建議以政府單位回應為準。此外,我們也參考研商會議討論過程、引述部分發言,彙整以下內容。

*註:小明教練為 Molchanovs Instructor Trainer 自由潛水教練訓練官、AIDA Instructor Trainer 自由潛水教練訓練官、AIDA International Judge 國際裁判,並曾締造自由潛水恆重雙蹼亞洲紀錄。

Wayne 教練為 PADI Freediver Instructor Trainer 自由潛水員教練訓練官、AIDA Instructor 自由潛水教練、、AIDA International Judge 國際裁判。

自由潛水如何定義

AB9B3B0D B79C 45B8 946B 44D24AEBD37211 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草案預告「自潛」入法,多項敘述仍有歧見
photo credit:簡晨宇

預告修正條文以「不攜帶供氣設備」、「屏息」作為定義。對此,小明教練憂心現有定義難以浮潛區分,直言就算以此定義自由潛水,未來相關規範也難以執行;Wayne 教練則認為目前定義合理,已經算是符合國際上各大系統對自由潛水的定義。

在屏東縣潛水教練職業工會舉辦的說明會交流時間,有與會教練提出疑慮:「通常自潛以 Fundive 來說,很少超過十米,很難跟浮潛、海泳區分。」理事長詹皓宇(Ryan)回覆,工會也建議用「深度」加以定義自潛,提到可將過去自潛意外發生的深度作為參考,並指出預告中的修正草案定義過於籠統。

交通部觀光署景區發展組回覆

依據研商會議紀錄,考量浮潛、自由潛水及水肺潛水在裝備、活動動作上三者之間有很大區別,現行浮潛及水肺潛水主觀上應可輕易辨別、無調整,僅針對自由潛水定義及態樣研議增修;另外有關是否將「深度」加以定義,考量自由潛水及浮潛皆無明確深度定義,管理機關在實務上較難認定,因此暫無將「深度」納入條文的規畫。

何種「能力證明」會被認可

預告修正條文敘述「應具有國內或國外潛水機構發給之潛水能力證明。」此項衍生出來的問題是,參與課程、未通過考核所取得的學習證明,是否可視為「能力證明」?

小明教練認為此敘述過於籠統,多出各種解讀的模糊空間。直覺考核未過,應該不算具有能力證明;不過,小明教練也提出疑問:「那沒考過就不能下水、沒有機會練習,不就永遠都學不會?」

Wayne 教練表示,直覺看到能力證明會認知為「通過測試取得的證明」,他以考駕照為例:「如果你開車路考通過、筆試沒過,沒有拿到駕照,大家也不會覺得你有能力可以開車上路。」強調學習證明僅用於記錄學習進度,讓教練可以快速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對於此條用字,Wayne 認為「合格證照」會比能力證明更明確。

IMG 6818 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草案預告「自潛」入法,多項敘述仍有歧見
photo credit:Giam Teo

Ryan 提到,考取潛水證照需完成許多堂課程、包含數個能力的訓練,若某個能力考核未過,就無法獲得證照,「因為即便你只有一個做不到,碰到某些情境你可能就沒有處理的能力,就可能會有危險。」因此認為參與課程的「學習證明」不能視同能力證明。

交通部觀光署景區發展組回覆

目前此條文所述之潛水能力證明包含「學習證明」,是依據《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第16條(現為第17條)的立法說明:「本辦法所稱潛水能力證明包含潛水證照及學習證照等。」

何謂「熟悉潛水區域」

預告修正條文敘述「應有熟悉潛水區域」之人員陪同。小明教練困惑「熟悉是什麼?是去過一次、還是十次?」認為太過籠統難以參考執行,他也想問:「如果真的要照這樣,是不是就不會有新潛點了?」

Wayne 教練分享他對熟悉的認知,應該要熟悉地形、流向、漲退潮等,當突發狀況發生時才能迅速擬定並執行撤離方案。不過考量對於「熟悉」難以取得一致的標準,Wayne 教練建議日後或許可發展認證機制, 例如小琉球大福漁港屬於熱門潛點,規範出可教學、潛水的範圍,將範圍內的水文、漲退潮等資訊文字化,透過考試認證。

GPTempDownload 7 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草案預告「自潛」入法,多項敘述仍有歧見
photo credit:Jenny Tsai

Ryan 亦批評「熟悉」沒有明確定義;參考修正草案研商會議記錄,海洋委員會代表亦曾提出「針對教練是否熟悉該潛水區域,建議可定義更明確。」而同場會議中,亦有團體代表則認為,參考紐西蘭針對休閒潛水亦無相關監管,「熟悉潛水區域應屬軟性提醒」。

交通部觀光署景區發展組回覆

條文中提到「熟悉潛水區域」且符合前條規定之人員陪同,經過查詢此敘述是「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中原有規定的架構內容。這次修法只是將自由潛水態樣增訂、納管。

另外,有關「熟悉潛水區域」定義疑義,依據研商會議的結論,針對定義部分,會由交通部觀光署景區發展組納入研議,同時參考海洋委員會「海域遊憩活動規劃與管理指引」,評估訂定相關活動管理指引方式,提供各水域遊憩活動管理機關參考。

對於「潛伴制」的不同看法

預告修正條文敘述「應有熟悉潛水區域且符合前條規定之人員陪同。」前條規定指的是「應具有國內或國外潛水機構發給之潛水能力證明。」因此,這項條文被解讀為「潛伴制」。小明教練與 Wayne 教練都認為,絕大多數人都有「潛伴」觀念,卻未必能有效落實潛伴制度,強調比起修法更重要的是多投入資源教育、推廣潛伴安全制度。

此外 Wayne 教練好奇地問:「你去國外潛旅會想找導潛嗎?」他表示多數人的答案是「會」,不過場景換到國內,答案卻可能不一樣?但如果靜下心來想想,「有導潛、沒導潛哪個比較安全?」大家心中可能自然浮現答案。

IMG 2019 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草案預告「自潛」入法,多項敘述仍有歧見
photo credit:Jenny Tsai

他提到,沒有人喜歡被說「你們自潛都很危險」,以安全角度來思考,他認為導潛制可能比潛伴制好,若能建立完善規範讓導潛能有相對的證書或考核,「畢竟是他的工作,出事他就丟飯碗,他一定會比一般去玩的潛伴還專業謹慎。」不過,他也提到現實面,包含導潛制如何認可、教練是不是導潛、是否需要考導潛,都需要有更多討論。

Ryan 則指出潛伴與潛伴間不在水域遊憩活動責任保險保險範疇,他認為「潛伴制是風險大的作法」,也擔心若未來不幸發生事故、責任歸屬難釐清,也會影響產業發展。

交通部觀光署景區發展組回覆

有關應有「符合前條規定之人員陪同」,可視為「潛伴制」精神,這項條文也是原本「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規定的架構內容,和國際主要潛水發證組織律定的潛水基本安全原則相符,認為相關規定可增加從事水肺潛水及自由潛水活動遊客安全性。

水域遊憩活動管理辦法修正條文預告中,你的看法是?

《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曾以專文報導臺灣自由潛水熱潮與概況,並引述國際自由潛水發展協會(AIDA International)2020 年報告,指出臺灣取得自由潛水認證的數量排名全球第二。

自由潛水活動日益興盛,納入法規也成現在進行式,儘管修法牽涉眾多利害關係者,取得共識並不容易,但若條文有模糊空間,隨之而來可能是不同的解讀方式,也蘊含更多爭議產生的風險。期盼透過充分討論、促進對話,也能有助於相關辦法未來能更順利上路。

關於這次修法,你有什麼想法嗎?歡迎到 BlueTrend 藍色脈動社群網站留言或私訊,與我們分享、交流;也可至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在討論區留下你的寶貴意見。

衍生閱讀:

關於作者

我想說一點什麼

  • 尚未有分享內容
  • 分享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