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內容請見完整成果影片 :
潮境出現未知深海蟹?保育區生態調查有哪些新發現?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在東岸商場 3 樓舉辦成果展揭秘,讓民眾更認識潮境保育區。不只分享年度生態調查重要發現,也展出海洋公民科學家的培訓成果。
基隆市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以下簡稱潮境保育區)成立逾 7 年,調查證實保育有成!不僅魚種數較去(2022)年成長,對比潮境保育區內、外生態,顯示保育區內物種數較多,生物量更優於保育區外 5~27 倍。
基隆市產業發展處處長林鼎超表示,基隆市政府連續兩年支持「海洋公民科學計畫」,今(2023)年培訓 95 位海洋公民科學家,成功募集逾 1,200 張潮境保育區珍貴照片。也希望透過每年定期調查,建立系統化的生態調查數據,作為海洋保育政策施政的依據。此外,基隆市府也規劃將此研究模式複製至基隆其他海域,逐步解鎖基隆周邊海域的生態樣貌。
針對潮境保育區實作嚴謹的定量調查,連續兩年委由 BlueTrend 藍色脈動團隊協助執行、累積系統化資料。今年在潮境保育區內、外共記錄 42 科 165 種魚類,保育區內即有 151 種魚類,較去年 139 種更為提升,顯見豐富生物多樣性。
調查發現,潮境保育區內個體生物量增加,加上記錄到許多體長超過 40 公分的大型魚類,如石斑、鸚哥魚、鋸尾鯛、裸胸鯙、石鱸等,保育區內單位面積內生物量表現優於保護區外 5~27 倍。
此外,潮境保育區內藻類覆蓋度較低、珊瑚覆蓋度較佳,估因保育區內草食性魚類,如鸚哥魚、刺尾鯛較多,有助抑制藻類過度生長,讓珊瑚及其他造礁生物得以有生長空間。
調查結果亦發現無論保育區內、外,單位面積內魚類個體數皆較去年減少。參考生物資料庫圖資,今年夏季溫度較往年低 0.5-1 度,估水溫較低可能抑制魚類生長與繁衍,造成個體數下降。也將持續追蹤是否其他因子影響生物數量,例如過多人流干擾,隨時進行滾動調整。
藉此顯示資料庫不但能提供生物資訊,累積的大量圖資數據也有助客觀呈現環境變化;透過長期監測海洋環境的各式指標,包括持續更新環境基礎資料及生物多樣性資料庫,也能作為檢視海洋保育成效或調整保育方針的重要依據。
透過海洋公民科學家的鏡頭,今年還在潮境保育區內記錄到一種未曾研究過的「深海蟹」,該蟹會剪取珊瑚放在身上作為偽裝,學者專家尚在搜尋相關資訊、協助辨識中,不僅為潮境保育區增添神秘感,更顯示海洋公民科學家的無限可能。
今年擴大舉辦,由基礎課程延伸至進階課程、潮間帶課程,持續提升公民參與的深度與廣度。
參與進階課程學員金映玥提到,一般人很難接觸到穿越線調查,「學了這些,我不只是休閒潛水員,還有機會對科學有一些貢獻,我覺得很棒,希望課程可以繼續開辦。」學員夏鳳筠表示,過去常聽到別人說「這裡生態好」,透過課程學習才知道要看哪些「指標性物種」、以及牠們為何可作為指標。
潮境保育區被譽為海洋保護區「模範生」,除了嚴格執行分區管制及生態調查,更持續擴大公民參與。而今年「海洋公民科學計畫」更獲得國際知名品牌 GARMIN 支持,提供潛水電腦錶供學員使用,讓潛水員在專注採樣、拍照過程,都能立即注意到深度變化及免減壓極限(NDL)提醒,讓每趟調查與課程更安全。
衍生閱讀:
我是布魯陳,平常喜歡帶著大相機下海找生物
如果你有海洋議題歡迎找我聊聊,約我吃飯更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