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海洋保護區大調查,潮境勝深澳!揭秘管理措施與強度差在哪?

布魯說:劃設海洋保護區是全世界公認進行海洋保育、確保生物多樣性、恢復漁業資源最簡單而有效的方式與此同時,也有許多專家學者不斷呼籲:妥善的經營管理才是保護區能發揮功效的重點。


目前我國的海洋保護區共設有46處,其中望海巷灣潮境資源保育區(以下簡稱為潮境)及瑞芳水產動植物繁殖保育區(以下簡稱為深澳),兩保育區雖然皆為 3 級保育區,但是在管理措施及強度上卻有著很大的不同,潮境除了全域禁止漁業行為外,另外還有巡守隊與保育志工參與維護,執法嚴謹。

LINE ALBUM 220823 19 海洋保護區大調查,潮境勝深澳!揭秘管理措施與強度差在哪?
水下定量調查有其嚴謹的調查方式,每一次下水前都需要重新複習與說明辦法,以降低採樣誤差


反之,深澳並無劃設禁漁區,也缺乏巡守隊與保育志工,未能有效進行執法。為了比較兩地的生態差異,研究團隊於2022年進行了生態調查,結果發現兩地雖然物種組成相似性高,但是潮境不論是在石珊瑚的生長狀況、魚類多樣性、個體數量、生物量上都遠較深澳來得好,顯示有效管理的保護區才是保護區成功的關鍵哦!

LINE ALBUM 220823 16 海洋保護區大調查,潮境勝深澳!揭秘管理措施與強度差在哪?
研究團隊準備進行望海巷灣潮境資源保育區的調查作業

研究團隊怎麼做的?

為了瞭解兩個保護區內的生物群聚有什麼差別?本布魯和研究團隊於兩個保護區分別在水深5公尺、10公尺的海中設立了兩個樣點,每個樣點各劃設了3條長30公尺、寬2公尺的穿越線,針對海床底質、無脊椎動物、魚類三大項目進行穿越線調查。

為了詳細記錄海床底質,研究團隊還特製了50X50公分的不鏽鋼方框,在水中將特製方框沿著穿越線每隔5公尺對著底質拍攝一次,利用分成25小格的方框來記錄底質的類型與比例。針對無脊椎動物與魚類的調查,研究團隊則是以潛水目視、攝影記錄的方式調查生物種類、個體數量、魚類體長。

海洋保護區的好與壞,取決於管理!
特製的50X50公分的不鏽鋼方框,沿著穿越線每隔5公尺對著底質拍攝一次

除了白天的調查(定量調查)之外,為了更完整的記錄到當地生物,研究團隊也特別安排了夜間潛水調查(定性調查)。自111年6月到111年9月,團隊共在潮境及深澳進行日、夜調查合計8天16次。

LINE ALBUM 220823 29 海洋保護區大調查,潮境勝深澳!揭秘管理措施與強度差在哪?
潮境保護區的夜間調查,對面閃閃的就是知名景點-九份老街

底質調查發現到什麼?

根據Reef check的標準將底質類型分成石珊瑚、軟珊瑚、死珊瑚、大型藻類、海綿、礫石、沙、岩石、泥、其他這十類。

比較潮境與深澳的底質後本布魯發現:兩處的珊瑚群聚十分類似,皆以繩紋珊瑚(Merulinidae)和瓣葉珊瑚科(Lobophylliidae)為主,其次為葉片型和分支型珊瑚。其中葉片型珊瑚以表孔珊瑚(Montipora sp.)、星孔珊瑚(Astreopora sp.)、厚絲珊瑚(Pachyseris sp.)為主。分支型珊瑚則以軸孔珊瑚(Acropora sp.)與柱珊瑚(Stylophora sp.)為主。除此之外,兩區域的部分岩礁上還長滿了瘤砂葵(Palythoa tuberculosa)這種表覆型菟葵,形成特殊微棲地。

1 海洋保護區大調查,潮境勝深澳!揭秘管理措施與強度差在哪?

進一步比較石珊瑚覆蓋率則發現,潮境水深5公尺覆蓋率為30~43%,深10公尺覆蓋率為27~29%,平均覆蓋率達到32%,達到國際評量珊瑚狀態標準的「尚可」狀態。相較於2018-2019年的調查結果,潮境在深5公尺處的覆蓋率沒有太大差異,深10公尺處的石珊瑚覆蓋度則從20%上升到了27~29%。

反觀深澳:深5公尺處的石珊瑚覆蓋率為5~11%,深10公尺處則為12~16%,整體平均覆蓋率為11%,屬於「貧乏」的狀態。

且相較於2018-2019年,兩個深度的石珊瑚覆蓋率都有所退步(分別為16%、22%)。

2 海洋保護區大調查,潮境勝深澳!揭秘管理措施與強度差在哪?

除了珊瑚之外,兩區域的優勢藻類皆以圈扇藻(Zonaria diesingiana)、翼枝菜(Pterocladiella capillacea)、鋸齒麒麟菜(Eucheuma serra)與絲狀藍綠菌為主。

無脊椎動物調查發現到什麼?

無脊椎動物種類眾多,研究團隊特別挑選了幾種有特定生態功能、能維持珊瑚礁生態系穩定的生物作為指標性動物。

調查結果發現指標無脊椎動物的數量兩處皆低,主要因為許多無脊椎動物皆為夜行,因此在計畫規定的日間調查較無法觀測到他們的數量,未來的調查可調整計畫執行的方式以作更精細的紀錄。整體指標無脊椎動物個體數量上,以深澳的單位面積個體數量較多,然而在物種數的多樣上,潮境夏季10公尺處的無脊椎動物的物種樹皆多於深澳。

魚類調查發現到什麼?

研究團隊在潮境和深澳共記錄到150種魚類,分別是潮境139種、深澳66種。兩區共享的優勢物種為霓虹雀鯛(Pomacentrus coelestis)、斑鰭高身雀鯛(Stegastes obreptus)、斑鰭光鰓雀鯛(Chromis notata)、黑腕海豬魚(Halichoeres melanochir)。兩區5公尺處的優勢魚種前六名為霓虹雀鯛、斑鰭高身雀鯛、黑腕海豬魚、麗紋紫胸魚(Stethojulis terina)、斑鰭光鰓雀鯛、新月錦魚(Thalassoma lunare)。10公尺處的優勢魚種前六名為霓虹雀鯛、斑鰭光鰓雀鯛、燕尾光鰓雀鯛(Chromis fumea)、黑腕海豬魚、新月錦魚、灰光鰓雀鯛(Chromis cinerascens)。雖然兩地的優勢種有相似性,但是研究團隊透過分析兩區魚類的種類、數量後發現,兩處的魚類組成在不同地區、不同深度之間皆有明顯的差異哦。

3 海洋保護區大調查,潮境勝深澳!揭秘管理措施與強度差在哪?

在種類上,潮境每條穿越線可記錄到30~42種魚,深澳則只有9~17種。

在數量上,潮境單位面積內有6~21條魚,深澳只有5~7條魚,潮境部分區域的魚類密度甚至超過深澳2倍以上。

在生物量的比較,潮境也記錄到較多體長超過30公分的大型魚類(如石斑、石鱸、裸胸鯙等),潮境的生物量表現上甚至可以高達深澳的5~9倍(圖38)。簡而言之,潮境的魚種類多、數量多、大魚也比較多。

IMG 0136 海洋保護區大調查,潮境勝深澳!揭秘管理措施與強度差在哪?
陽光灑下來,搭配滿滿的魚群,宛如一幅畫。photo credit:簡晨宇

進一步比較魚種的生態功能也可以發現,潮境棲息有較多能移除藻類的草食性魚類,如刺尾鯛和鸚哥魚,有利於移除覆蓋在珊瑚礁上的藻類。潮境也棲息著更多大型掠食者,如笛鯛、石鱸、石斑、裸胸鯙,水深10公尺處常紀錄體長超過30公分的大型個體,顯示這個區域資源豐富、生態穩定。而能反映珊瑚礁健康狀況的蝴蝶魚以潮境水深10公尺處最多,共有9種在此區被記錄,數量也比深澳區域豐富。

研究團隊的結論

調查結果顯示,潮境與深澳這兩個保護區雖然地理位置緊鄰、物種組成相似度高、優勢魚種相近。但不論在珊瑚的生長或者是魚類多樣性、數量、生物量上,潮境的表現皆明顯比深澳突出。由此可見,保護區的有效管理是保護區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S 155230210 scaled 海洋保護區大調查,潮境勝深澳!揭秘管理措施與強度差在哪?
透過公民科學計畫首次在潮境記錄到的日本鳶魟Gymnura japonica。photo credit:簡晨宇

望海巷灣潮境資源保育區於民國105年成立的,在短短6年裡復育出如此壯麗的海底生態,塑造如此成功的海洋保護區,有賴各單位、在地民眾、遊客的參與與努力。聲名遠播的同時,卻也帶來更多的遊憩壓力與挑戰。為了潮境的永續發展,我們建議可以在保護區內進行完整的分區管理制度,引導遊客至適當區域從事不同的親海活動,不僅可以減少海洋環境的破壞,更能達到保護區設立的目的。

參考資料:

衍生閱讀:

我想說一點什麼

  • 尚未有分享內容
  • 分享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