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以科學球體展示(Science On a Sphere, SOS)為例,SOS 能將龐大資訊視覺化,變成大型動畫地球儀,以直觀且吸睛的方式向大眾展示複雜的地球科學,例如乾旱風險、海洋垃圾分布、珊瑚白化情況等。全球超過 170 個地點,包含美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等公共科學中心或博物館都應用 SOS 作為教育工具,每年有超過 6,000 萬人參觀、透過 SOS 更認識地球科學。藉此不但能擴大 NOAA 技術的影響力,也加強海洋產業的創新競爭力。
靠 AI Ocean 提升公民參與
台灣大哥大永續品牌公關副總經理劉麗惠則介紹了品牌的創新 ESG 專案「AI Ocean」,同樣讓海洋研究更親民,更能提升公民參與。他提到此專案由 BlueTrend 藍色脈動提案,利用 AI 識別技術建立亞洲最全面的海洋生物資料庫,幫助提升研究效率及公眾的海洋意識。
AI Ocean 從號召潛水員、水下攝影愛好者作為開端,吸引 12,000 位海洋公民科學家,收集超過 21,000 張海洋生物照片;再利用 AI 和雲端技術,訓練 AI 系統識別 150 種海洋物種。劉麗惠副總經理表示,透過科技創新建立平台,讓一般大眾也能參與海洋保護,「我們的目標是讓更多人成為海洋公民科學家,利用科技的力量,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為海洋保護做出貢獻。」他強調,這些數據不僅對科學研究有價值,也能作為制定海洋保護策略的重要參考。
迎向世界的海,共同提升全球海洋科技與產業
「海洋是通往世界的道路」,海洋科技領域的跨國合作也是海洋委員會舉辦此次國際論壇的重點交流項目。
一通電話來了 12 個人!美聯盟期待與臺合作
美國海洋聯盟(TMA BlueTech)執行董事 Matt Classen 分享了 TMA 的使命,透過連結產業界、學術界、政策制定者和投資者等,讓大家有「共同語言」,畢竟不同產業有著不同的術語、溝通習慣等,開啟對話才有機會推動海洋技術的商業應用。
為了促進全球海洋技術領域的合作機會,TMA 也組成國際貿易代表團,曾前往東京參與 Sea Japan 貿易展,11 月也將在聖地亞哥舉行 Blue Tech Week,預計會著重在國際海洋國防技術、海洋脫碳技術與建立海洋韌性等交流。Matt 也特別分享此行來臺的經驗,不同於歐洲國家想安排交流要提前數週通知,他抵台前一天才聯繫一位朋友邀約相談合作可能,隔天就來了 12 位相關人士共同交流,因此他也很期待與臺灣進一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