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用在地的方式守護海洋,尋求共鳴是跨過同溫層的第1步

海洋保育署_在地守護計畫 13
海洋保育在地守護計畫,由海洋保育署提供資源與平台,讓在地團體用創意的方式守護海洋

2021年10月24日在台北華山有38個海洋在地團體,全台19個沿海離島縣市共同參與海洋保育在地守護計畫」成果發表,今年各團體總計舉辦48場淨灘和淨海,清出7339公斤垃圾;監測復育棲地94處,共34.5公頃;集結1392場海洋公民科學調查等等的成果(詳情可參考海保署網站)。每個在地團體以各自以不同的角度與觀點,提出對海洋環境的保育策略和目標展望,此次成果發表,同時展現出政府與民間團體相互合作的成果。

誰說海洋守護就只能很無聊!

海洋保育署_在地守護計畫 2
「爸爸說演故事劇場走」利用回收材料製作的海龜道具,用於全台環境教育推廣上

一進現場遠遠的就被這些可愛的海洋生物吸引,「陸爸爸說演故事劇場」以音樂歌舞劇方式推廣海洋保育行動,用說故事的方式,讓小朋友了解海廢議題。劇團中使用的舞台道具抹香鯨、鯨鯊、海龜、魟魚等海洋生物都是用回收材料製作而成。陸爸爸希望透過自己的專業,讓海洋保育結合藝術並跳脫冷冰冰的知識框架,賦予嚴肅的環保議題更多趣味性,讓小朋友對海洋海廢更加重視。

海洋保育署_在地守護計畫 3
「離島出走」設計的迷你石滬模式教具,深具寓教於樂價值

轉頭聚焦舞台中間正好輪到澎湖的「紅羅社區發展協會」分享他們的故事,原來澎湖的石滬群是世界上密度最高,保留最完整,且目前還有在使用的文化遺產。700座的石滬最早的有著三百多年的歷史背景,而其中最大規模的石滬,位於湖西鄉的紅羅村。因應潮間帶地形,一種結合「站坪」與「石滬」兩種方式的「磨滬岸」傳統漁法應勢而生。隨著漁業資源枯竭、捕魚機械化、傳承斷層等因素,石滬修建工法逐漸不被重視,而這些傳統的漁法,也面臨失傳慢慢消失中。

因此「紅羅社區發展協會」與「離島出走」合作,為保存「磨滬岸」制定一系列推廣計畫,藉此向政府申請計畫獲取補助,並以商業模式來支持石滬修復。「離島出走」設計的迷你石滬模型桌遊,瞬間拉近民眾與石滬之間的距離,透過情境設定需要建造合適的石滬,想完成挑戰就必須了解石滬結構、海流、潮汐、漁場、石滬中常見生物等,精美有趣的桌遊,很適合小朋友體驗。

桃園新屋石滬,如同「海上長城」

海洋保育署_在地守護計畫 6
「桃園石滬協會」透過等比例縮小的石滬模型,教導民眾石滬代表的歷史與實用價值

不只澎湖有石滬,在桃園新屋也有百年石滬群,遠遠看如同西海岸的「海上長城」,不同澎湖石滬採用咕咾石,桃園新屋的石滬則是用外表較細密的鵝卵石堆砌而成,堆疊起來較密沒有縫隙,因此仔細看桃園石滬會特別做出排水孔來加快排水效率。目前新屋深圳北岸至蚵間周邊共有11座石滬,保存狀況較佳者的石滬,目前還有捕魚功能,但是這些石滬群也面臨著海廢垃圾的入侵。

桃園石滬協會」積極推廣蚵間石滬之旅,讓民眾體驗叉網捕魚、牽網撈魚、滬堤觀魚等魚獲體驗。加上桃園市政府將早期警察宿舍整修轉型為台灣本島第一座石滬故事館,提供民眾認識傳統捕魚文化,民間和政府協力一同讓蚵間石滬的百年歷史可以保存傳承下去。

濕地輕旅行,透過旅遊帶入環境教育

桃園海岸線有四大生態推廣重點,由北而南一路有許厝港濕地、草漯沙丘、觀新藻礁與新屋石滬,預計於2022年將會完成跨越老街溪與雙溪口溪,串聯許厝港溼地與草漯沙丘的自行車步道。桃園觀音大潭藻礁,因環保團體發起「搶救藻礁」相關議題再次引起注意。事實上桃園藻礁分布從大園區竹圍漁港,一路南沿至新屋區永安漁港,約27公里。

海洋保育署_在地守護計畫 1
「桃園市大園區環保協會」定期舉辦許厝港溼地導覽活動

新溪口至老街溪口的許厝港藻礁,更是國家級重要濕地,每年有上千隻候鳥過境休息覓食,潮間帶、沼澤、沙洲、防風林等多樣性的棲地,吸引了各種鳥類齊聚。「桃園市大園區環保協會」推廣濕地輕旅行,介紹潮間帶植物、過境候鳥、當地地方文史、農特產品,此外每年11月到2月天氣寒冷時,鰻苗會聚集河口,補苗人會聚集捕撈,因此捕鰻魚棚架成為當地特色之一。

你看過鱟嗎?

海洋保育署_在地守護計畫 9 1 用在地的方式守護海洋,尋求共鳴是跨過同溫層的第1步

存活至今的活化石,走過地球四億年的歷史,如今卻面臨棲息地被迫壞的危機,興建港口帶來的突堤效應,使沙洲逐漸萎縮導致濕地受影響,鱟的棲地縮減。「嘉義縣生態保育協會」與新岑國小合作,在學校內設置了「鱟宮」收容池,提供給誤捕的鱟一個暫些歇處,志工們會定期監測水質、投食、觀查記錄、孵化鱟卵,更嘗試將鱟苗人工培育。

嘉義縣生態保育協會」更正在與嘉義縣政府合作,規劃建設全國首座鱟生態保育館將落腳於嘉義布袋,到時民眾就可以拜訪參觀這個曾與三葉蟲生活在同時代的生物。

在地關懷+創意解方=海洋保育在地守護計畫 勝利方程式

海洋保育署_在地守護計畫 黃向文 署長
海洋保育署署長黃向文,勉勵大家用創意的方式守護在地的海洋議題

此次成果發表會,跳脫以往海洋保育作法都僅止於淨灘、淨海的方式,而是看到很多團隊用不同的角度來關注大海與人生活環境的改變,從漁港、潮間帶、石滬、水鳥、海洋廢棄物的何去何從等,希望可以可以喚起更多不同層面利害關係人的注意,成為跨出同溫層的第一步。

海洋保育署近年來積極提倡公民科學精神,海洋保育在地守護計畫」便是一個具體計畫實踐的方式。中央或地方政府即使具備行政權,但推動海洋保育過程中難免鞭長莫及,政策無法兼顧到所有面向,海洋保育在地守護計畫」便是由海洋保育署提供資源與平台,讓全台的地方團體可以用各自不同的角度挖掘問題,並嘗試結合創意來找到最佳解答!2022年海洋保育署在海洋保育在地守護計畫」徵件辦法詳見連結。

衍生連結:

關於作者

潛進台灣、BlueTrend 創辦人
2020 海洋鏡頭 影片競賽 第1名
2019 基隆潮境海灣節 海底影像紀錄片徵選比賽 首獎
2019 海洋鏡頭 影片競賽 第2名
2019 渣打銀行FinTech 創意影片挑戰賽 創意獎 2名
望海巷灣、小琉球潛水地圖計畫 發起人
潛進台灣:島民們,讓我們重返海洋吧!關於潛水、攝影、淨灘…16個愛上海洋的方式 作者
Crowdbidding自己的海洋自己競價 發起人
追求一個理想『讓人民重新認識海、進而愛上海』

我想說一點什麼

  • 尚未有分享內容
  • 分享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