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報章媒體的大肆報導,近年來塑膠微粒的議題頻繁出現在大眾眼球中,下面也附上幾篇關於塑膠微粒的報導,讓剛接觸這議題的朋友可以先具備概要性的認識。
這影響全體人類的重大海洋議題,也促使各國開始設法減少海洋塑膠微粒的來源,譬如在台灣對民眾最有感的的無非就是2018年禁用個人民生用品中的柔珠產品,因為在台灣的柔珠絕大多數都是聚乙烯(polyethylene)這些被商人標榜可以幫助臉部、牙齒清潔的柔珠,已經被證實是造成海中塑膠微粒的直接來源。當然另外一個塑膠微粒的大宗來源,就是大家日常使用的塑膠製品,包含塑膠袋、寶特瓶、香菸煙頭等,它們因為各種原因出現在不屬於它們的海中,隨著海浪拍打與太陽照射,逐漸碎片化,形成我們這篇文中的主角『塑膠微粒』。
這篇文章,我們很高興可以採訪到台大生演所余倖霈(指導老師為中研院生多中心陳國勤研究員),她在近期的一篇論文研究中,直接用科學論文研究的方式讓我們了解,當海中最底層的濾食性物種體中充滿塑膠微粒時,那又會對我們造成哪些意想不到的影響!
自小喜歡海洋生物的余倖霈,剛好有機會去日本北海道參訪,恰好當地的研究單位就是研究塑膠微粒,因此便決定把塑膠微粒當作自己的研究所論文。當時其他的研究論文多半聚焦在洗面乳柔珠所造成的塑膠微粒影響,但這些塑膠微粒造成海洋生物具體影響的論文卻相關缺乏,恰好當時研究所的老師專攻藤壺研究,便直接鎖定底層濾食生物藤壺來探討塑膠微粒對其的影響。
藤壺(圍胸總目),常聽到大家以佛手稱之,大家都以為他是貝殼,但卻是不折不扣的甲殼類。有些緊緊吸附在潮間帶礁盤上,或者攀附在漂浮於海面上的浮木上,本身成體不具備移動能力,透過觸手(蔓足抓取海水中的浮游生物進食)。台灣常見的藤壺有茗荷、龜足茗荷、笠藤壺等。藤壺屬於生態系中底層生物,因此有些物種會演化出一些特殊生物構造,來專門以藤壺為食。
余倖霈這次以有藤壺界小白鼠之稱的紋藤壺來進行實驗,一般實驗餵食塑膠微粒可能僅僅在一、兩天中餵食高濃度的塑膠微粒,但這卻無法完整反應海水中的實際狀況。因此余倖霈把實驗尺度拉長至兩個世代,採集成體藤壺後,釋放出幼體後,持續餵食符合真實環境中的塑膠微粒濃度,直到成長至成體並繁殖出子代。
因為希望可以忠實呈現現實環境中的塑膠微粒濃度,她分別餵養四種不同的大小的塑膠微粒,並觀察他們體內塑膠微粒的累積變化。研究開始後,余倖霈坦白說有點失望,因為原來假設幼生個體比較脆弱,應該會因為塑膠微粒而有所影響,沒想到藤壺寶寶卻長得頭好壯壯絲毫沒有任何影響!此外,也跟大家分享,藤壺寶寶其實是以浮游姿態隨著海水飄移,等他們長大至一定大小後,才會吸附在礁盤上,慢慢長出外殼後便一輩子鞏固在那個地方。
後來研究得到的結論,在沒有考量到塑膠微粒吸附有毒物質的前提下,以現在環境中的塑膠微粒,可能對個體不會造成影響!
就在研究成果相對氣餒的當下,案情又開始出現高潮!余倖霈發現餵食塑膠微粒藤壺的子代,死亡率攀升,尤其是餵食越小塑膠微粒的個體,子代死亡率越高,甚至比沒有餵食塑膠微粒的對照組高了 3倍以上。針對這樣的特殊現象,余倖霈查閱了國內外的相關論文,推測有可能是因為食用於塑膠微粒後,身體自然取捨(Tradeoff)把寶貴的能量花來排除體內塑膠微粒、或者產生發炎現象等分子反應,導致降低的繁衍子代的品質,而造成子代的死亡率攀升。上面我們有提到,藤壺是一個生態系的底層物種,如果一個地區的藤壺因為塑膠微粒影響而造成數量大量減少,食物鏈環環相扣交互影響,當然會造成整個地區的生態系崩盤。
已經有很多實驗證明,塑膠微粒會吸附海水中的各種人造成癌物,包含雙酚A、多氯聯苯等,這些都是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環境毒素,包含誘發慢性病、不孕症、賀爾蒙失調相關疾病、甚至是癌症等。如果藤壺這些底層濾時生物,食用了吸附這些環境毒素的塑膠微粒,再透過濃度擴散進入體內(因為體內毒素濃度低,會慢慢擴散進入體內),便有可能直接影響親代個體,或者藉由繁殖影響到子代!這些累積在體內的毒素亦會隨著食物鏈向上傳遞,藤壺被小魚吃,小魚被大魚吃,大魚被人吃,最後毒素竟然又回到我們人類體內(而且累積最多),自詡為萬物之靈的我們位居金字塔頂端,卻是塑膠微粒反撲的最後受害者,不慎唏噓!
這研究的結果,可以應證在人類愛食用的牡蠣、文蛤、蜆仔、海瓜子、干貝上,當我們人類在餐桌上大快朵頤的時候,不妨想想你我生活製造的塑膠微粒,是不是正在被自己一顆一顆吃下肚?
24% 來自日常塑膠製品
28% 來自路上輪胎磨損
35% 來自洗衣機洗滌人造纖維衣物
據中研院生多中心陳國勤研究員分析數據
看了上面的塑膠微粒來源分析,出乎意料的我們每天外出輪胎的磨損,以及日常洗滌人造纖維依附造成的損耗所造成的塑膠微粒,竟然比我們在海底看到的人類生活海廢更多。現在人類文明不可能禁止外出移動、不可能禁止日常洗衣,難不成我們就直接跟塑膠微粒投降嗎?在科學家努力研究發明如何清除海中塑膠微粒的有效方法前,我們唯一可以從生活改變塑膠微粒數量的方法,就是少用一次性塑膠,從我們自身做起!海洋因我潛水而改變!
首圖來源:Photo by mauRÍCIO SANTOS on Unsplash
論文研究:
衍伸閱讀 :
潛進台灣、BlueTrend 創辦人
2020 海洋鏡頭 影片競賽 第1名
2019 基隆潮境海灣節 海底影像紀錄片徵選比賽 首獎
2019 海洋鏡頭 影片競賽 第2名
2019 渣打銀行FinTech 創意影片挑戰賽 創意獎 2名
望海巷灣、小琉球潛水地圖計畫 發起人
潛進台灣:島民們,讓我們重返海洋吧!關於潛水、攝影、淨灘…16個愛上海洋的方式 作者
Crowdbidding自己的海洋自己競價 發起人
追求一個理想『讓人民重新認識海、進而愛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