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中市場的鯖魚、竹莢魚多大尾呢?不同年紀的人,答案可能不一樣。環保團體綠色和平把魚攤擺到行政院前,右邊從市場採買回來的魚和左邊 1990 年代的魚相比,明顯變迷你!
環團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合作調查,走訪基隆、宜蘭、高雄、屏東等地魚市場,蒐集 1,716 筆有效數據,發現白腹鯖魚、竹筴魚、黑喉超過 97% 未達「成熟體長*」就被捕撈販賣;在高雄前鎮採樣的白鯧,最小體長僅 6.85 公分,只有成熟體長的二分之一。
*成熟體長,亦稱為 50% 性成熟體長(Lm50):當族群中 50 %的個體都達到成熟時,其體長即為該魚種的 Lm50,以作為評估族群健康以及漁業管理制定的參考基礎。
「我們沒有給這些魚繁殖下一代的機會。」
若小魚尚未性成熟、未有繁殖能力即被捕撈,長期下來將導致該魚類族群數量變少。以這次調查的白腹鯖魚為例,市場抽樣共 84 隻,100% 未達成熟體長 32.3 公分,最小的僅 17.97 公分。
「我們沒有給這些魚繁殖下一代的機會。」參與調查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員何宣慶以美國漁業署在阿拉斯加海域調查為例,「他們每年會去調查物種數量,換算繁殖率,進而去影響規範明年市場能夠捕多少量。」
反觀台灣,目前無法源可祭出相關限制,亦缺乏系統性研究數據可參考,這也突現《海洋保育法》中提及的加強海洋科學監測的重要性。
從小在基隆長大的活塞教練王銘祥,也是休閒娛樂船長,從事漁業工作逾 20 年,他對漁業資源的枯竭感受更為強烈,當初他也是考量生計與海洋永續發展才轉作潛水教練,但他也站在漁民的立場分享:「哪些魚可以捕、哪些魚不能捕,對漁民來說就是照規定,要有法律的根源告訴漁民,希望《海洋保育法》趕快通過,讓我們的下一代有更多、更大的魚可以捕。」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鍾孟勳補充,《海洋保育法》的重要性在於能促進海洋保護區被擴大、被有效管理,「當海洋保護區的生態健康,魚群自然會聚集,聚集之後會外溢。」也能和漁民產生正向互動。
即便海洋委員會成立後,許多保育行動與政策進行中,但以不同主管機關劃設、管理的海洋保護區為例,主管機關是海保署,卻無法源可劃定海洋保護區,形同沒有牙齒的老虎。
其實,去年在帛琉主辦的「我們的海洋(OOC)」大會上,我國已明確承諾要通過《海洋保育法》,目前相關法案卻還躺在行政院。各界關心《海洋保育法》進度,行政院交通環境資源處長陳盈蓉出面代表回應,表示各部會已大致整合完畢,會努力在這個會期將《海洋保育法》送進立法院。
魚類 | 樣本數量 | 未達成熟體長之比例 |
白腹鯖魚 | 84 | 100%未達成熟體長 |
黑喉 | 685 | 99%未達成熟體長 |
竹莢魚 | 144 | 97.9%未達成熟體長 |
日本馬頭魚 | 61 | 85.3%未達成熟體長 |
盤仔 | 568 | 82.2%未達成熟體長 |
白鯧 | 174 | 77%未達成熟體長 |
衍伸連結:
我是布魯陳,平常喜歡帶著大相機下海找生物
如果你有海洋議題歡迎找我聊聊,約我吃飯更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