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1張“照片”能帶來什麼改變? 海洋公民計畫讓攝影師都能參與改變世界

一張照片的重要性

世界上有許多的研究,起源於一般人的一張照片,不管是意外拍到特殊的生物行為,或是海中巨大的卵塊,可能因為一張照片,引起科研人員的注意,進而開展一段研究,最終讓我們更了解環境、了解生態。

研究不該只限於高閣,公民科學在這個時代更為重要,可以擴大研究的領域,實際參與更了解我們的環境,尤其是對於海洋我們所知的太少,更需要大家參與了解我們自己的海。

Marco Chang 參與海洋公民科學計畫
Marco Chag 近年來積極參與海洋公民科學計畫

以行動來參與計畫

台灣水下知名攝影師Marco Chang,近年來逐漸把水下攝影轉變為參與水下公民監測計畫的推動,2020年適逢台灣海域面臨有紀錄以來最嚴重的珊瑚白化,他除了用相機紀錄下一張又一張令人震撼的珊瑚白化照片之外,也用行動參與了一次海洋公民計畫雛形的催生。

Marco在2020年9月至12月,協助一個非營利組織在台灣推動的珊瑚監測計畫,計劃的目標是希望透過台灣不同地區的潛水愛好者或水下攝影師,定點、定期的記錄水下珊瑚的白化狀況。但哪些珊瑚具有當地的指標意義、哪一株珊瑚容易到達拍攝、附近是否有定位點可以作為長期紀錄用的標定參考等,這些前置的作業與討論,都是這次海洋公民科學計畫是否可以成功的關鍵。

台灣綠島石朗棘杯珊瑚2020年珊瑚白化
台灣綠島石朗棘杯珊瑚,歷經2020年夏天珊瑚白化的狀況

海洋公民計畫不是只要制定一個口號,交給民眾去執行就好。而是應該規劃出一個標準作業流程,民眾依照流程搜集到的資料才有會科研價值。

水下拍攝過程中的能見度、光線也會大大影響照片拍攝的品質,譬如每個人相機的光圈快門參數不同、白平衡設定不同,即使紀錄同一株珊瑚也會有珊瑚顏色上的差異,因次Marco在一開始參與計畫的時候也花了相當多時間與團隊討論拍攝的標準作業流程。

海洋公民科學計畫一群人討論
海洋公民科學計畫,需要進行事前訓練與團隊溝通

此外,水下攝影與研究照片不同,往往攝影師拍攝的照片都很可惜缺乏研究價值,譬如攝影師喜歡拍攝魚類大正面或眼格,殊不知研究人員判定某些特定生物時時,需要清楚地看到大側面魚鰭分佈的狀況來鑑種。因此,如果可以系統化的整理出各種生物鑑種所需的竅門,加上現在處於數位化時代,拍攝一張相片的成本極低,當攝影師拍攝完一美麗構圖的藝術照後,不妨再多按下幾張快門,或許就可以得到一張具有研究價值的照片了。

在為期4個月的環台水下監測期間,Marco目睹了著實讓人震撼的一面。綠島的大白沙潛潛點印象中應該是珊瑚附著率相當高的水域,但在歷經2020年夏天海異常升溫後,當地15公尺等深線以內的水域,將近80%以上的珊瑚皆發生白化現象,即是經過秋冬水溫降低,但原本應該與珊瑚蟲共生的共生藻仍舊沒有恢復,導致尚有約莫50%以上的珊瑚被其他大型藻類覆蓋而宣告死亡。

珊瑚白化不是死亡了,只是上面的共生藻暫時離開,只要環境恢復就有機會重新恢復共生藻。但此時的珊瑚蟲因為沒有共生藻提供能量所以相對虛弱,更容易因為環境壓力或大型藻類覆蓋而死

Marco認為,一個攝影師的作品應該具備靈魂,這個靈魂有可能因為你想參加比賽、或單純僅僅想記錄下朋友在水下開心的一面,甚至希望是透過這張照片來改變大眾對於海洋的看法。國際上有很多科學研究的案例,其起因來自於攝影師的隨手一拍,你往往不知道你現在按下的一次快門,一個你認為稀鬆平常的構圖,在海洋學者眼中卻是不可多得的特殊物種、或是特殊的生物行為,畢竟人類對於海洋的認識,僅僅只有海洋面積的百分之5。

台灣澎湖薰衣草森林
台灣水下擁有豐富的珊瑚生態

海洋正在崩壞,有很多的研究都已闡明在有生之年中,我們這個世代將親身歷經這個巨大的過程。我們在水下的每一次快門,將有機會成為台灣海洋研究的基石,也有可能是在幫助台灣改善極端氣候的影響,這或許是海洋公民科學家另外一個使命吧!

衍伸連結:

Marco Chang Facebook

從澳洲Reef Check、Coral Watch看見台灣海洋公民科學家的機會

關於作者

潛進台灣、BlueTrend 創辦人
2020 海洋鏡頭 影片競賽 第1名
2019 基隆潮境海灣節 海底影像紀錄片徵選比賽 首獎
2019 海洋鏡頭 影片競賽 第2名
2019 渣打銀行FinTech 創意影片挑戰賽 創意獎 2名
望海巷灣、小琉球潛水地圖計畫 發起人
潛進台灣:島民們,讓我們重返海洋吧!關於潛水、攝影、淨灘…16個愛上海洋的方式 作者
Crowdbidding自己的海洋自己競價 發起人
追求一個理想『讓人民重新認識海、進而愛上海』

我想說一點什麼

  • 尚未有分享內容
  • 分享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