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編說:透過調查發現,小琉球的導覽區內平均物種數及個體數都比導覽區外少約 30%,生物密度也少約 80%,除了採樣變異及大環境氣候變遷,觀光人潮帶來的環境衝擊也是影響之一。屏東縣政府為此訂定相關管理辦法,望能減緩觀光帶來的衝擊,跟著海編一起看看,我們還可以一起做哪些努力,讓小琉球可以逐漸恢復成以往生態蓬勃的樣貌吧!全文轉載自:張水鍇老師等-拯救每況愈下的小琉球潮間帶,請支持逐步健全管理體制
琉球嶼一直是國人青睞的旅遊勝地,豐富的潮間帶生物和可愛的海龜更讓它聲名遠播,旅遊人潮年年增加。為因應大量觀光人潮帶來的環境衝擊,屏東縣政府在 2014 年公告「琉球漁業資源保育區」,隔年再聯名觀光局公告五個潮間帶為「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並訂定管理辦法,希望能減緩觀光帶來的衝擊。
目前僅杉福及漁埕尾兩處景觀區設有管制站,以流量管制的方式,分別限制同時段僅有 300 及 500 人(每團上限 30 人)能在景觀區內觀察。然而過去幾年管制站的設立並未替潮間帶帶來預期的效果,反而提高了遊客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旺季時遊客蜂擁而至,導覽員為了商業利益,也常違規打破一團 30 人的上限,以消化過多的人潮,加上管制站管理人員常礙於情面,未妥善控管人數,因此熱門時節用人山人海來形容盛況亦不為過。過去三年杉福潮間帶旺季單日造訪之遊客常超過 2 千人,單月則有近 2 萬 5 千人,與漁埕尾潮間帶合計,去年(2019 年)7 月甚至超過 3 萬人。這麼多人,6 萬隻腳,加上又摸又捏的雙手,不僅踏平了潮間帶底質,也踩碎了海洋生物。這樣的人潮被喻為「下水餃」,這樣的管制也被批為形同虛設。
潮間帶的亂象在多年呼籲下,逐漸受到各界和政府單位的重視,期間屏東縣政府陸續盤點現況並於去年 6 月預告將重新修訂保育區管制範圍和管理辦法,也打算將五大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之一的肚仔坪潮間帶劃設為保育示範區,讓它成為全年禁止進入的種源保護區,希望能透過充分保護,讓生態資源產生外溢效果,來改善其他潮間帶生態資源減少的問題。然而此構想卻引起在地反彈,媒體上陸續出現多篇討論潮間帶管理的文章,其中「小琉球潮間帶管制引爭議,在地業者要求檢討管理辦法」這篇點出了爭議之處,也提到部分鄉民質疑,缺乏潮間帶研究數據支持的管理辦法難以服眾。因此,屏東縣政府去年爭取到經費並委託中山大學研究團隊,從 6 月開始進行杉福和漁埕尾潮間帶的科學調查及規劃管理辦法,提供縣府作為管理的參考。
研究團隊於 2019 年 7 至 10 月間,對杉福、漁埕尾兩處進行底棲無脊椎動物調查,雖然仍需持續一段時日才能有具體的結論,但目前已有些重要的跡象值得參考。比較重要的結論包括:被眾多遊客踩踏的導覽區內之平均物種數及個體數都比導覽區外少約 30%。另外,兩個潮間帶的生物密度和 2014 年同期調查結果相比(羅柳墀副教授及陳溫柔助理教授團隊執行),就數字上大約少了 80%,也就是過去五年的觀光人潮已造成生物數量明顯減少,若考慮採樣變異及大環境氣候變遷的影響,推測至少也減少了 50% 以上。這項比對是以五年前( 2014 年)為參考點,當年小琉球的遊客數約 40 萬人,若以十年前(2009 年)遊客數僅約 20 萬人時為參考點,生物數量減少幅度想必更令人扼腕。
此外,水質調查也顯示小琉球東南測站的葉綠素甲濃度高於其它樣點,珊瑚礁調查也呈現藻類的覆蓋率是珊瑚的四、五倍或甚至更高,這些可能是受到過多民宿排放的生活廢水影響,同時漁埕尾九月也發現硨磲貝有白化現象;在在顯示自然環境對潮間帶生物已不是很「友善」的警訊,若不及時強化潮間帶管理來降低遊憩壓力和外力踩踏,繼續放任生態環境惡化,走上無法恢復的不歸路也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小琉球潮間帶的問題由來已久,有難以消化的遊客量和林立過多的民宿等外患之外,也有在地導覽員意見紛歧和政府單位間各吹各調的內憂,雖有管理規範,但漏洞處處,執行成效不彰,這些已有諸多討論(如賴智鵬,2017)。所以有人就表示乾脆放任不管,爛透了大家才會同心尋求解決之道。也有人表示,潮間帶生態不是管理規範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人的問題若不解決,怎麼改規定都沒用。反觀國外,許多過度發展觀光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案例,都在政府整合介入之後逐漸恢復。
小琉球有機會嗎?經過多年的衝突與內耗,雖然大家都有期待,但卻無力推動。此刻縣府跨出轉機的第一步,研究團隊也依照三原則與在地導覽員代表及相關政府官員溝通,取得有共識的管理規範並開始推動,這三原則就是「爭議擱置」(如肚仔坪潮間帶管理爭議);「人/事分離」(先協商可推動的管理規範);「繁簡異步」(不求什麼想法都一次到位,簡單的先做)。也就是先從爭議較少、可推動或可討論的管理規範著手,在建立共識及試辦的過程中,再逐步協調「人」的問題。
研究團隊透過整合案例文獻及在地導覽員提供的實務經驗與建議,歸納出五大類(潮間帶規範相關、遊客相關、管制站相關、解說員相關、及民宿與其他等)共 17 項管理議題(40餘項方案)。之後,透過工作坊與導覽員討論,先擱置「人」的議題,刪除學理上或執行面(包括技術考量及對業者影響)窒礙難行的方案後,依可行性分為「可先執行再補強」、「可先規劃」、及「待討論」等三類,供縣府參考。因篇幅有限,以下就整合之四項主要建議簡要說明。
劃設生態觀賞走廊一事,縣府已於今年年初(2020 年)邀請鵬管處、自然人文生態觀光協會及學者到杉福和漁埕尾潮間帶會勘,保護區、利用區及導覽路徑也已有共識。繁殖期禁止夜間導覽及夜間使用紅光燈,也將推動。以往被詬病的管制站人事,已由鄉公所月月新聘,改由縣府委託協會專任聘用。專任導覽員的首次回訓也即將展開。縣府也已取得海委會支援,將有管制爭議的肚仔坪潮間帶納入科學調查計畫,作為未來管理的依據。
除了縣府的支持之外,鵬管處也規劃在杉福潮間帶內利用虹吸海水讓遊客離開前洗腳,以留下黏附在上萬隻腳上的珊瑚砂,並著手探詢及溝通地方對於徵收保育費可行性的看法。常在媒體上被提起的部分導覽員不當行為問題,鵬管處也將廣蒐意見,逐步推動建立導覽員管理規範。後兩項皆是敏感棘手議題,需要勇氣和時間。
要成功必須先有共識,半年來,折衝之間除了要感謝在地不願具名的眾多導覽員為守護生態的付出,還要感謝政府單位的堅持。後續仍有諸多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以及暫擱置處理有關管理主體的「人」的議題,除了需要更多智慧和溝通,也考驗政府的決心,更需要所有導覽員/民宿業者的支持。小琉球潮間帶保育,已再走出一步,希望曾為保護本地生態吶喊衝撞和默默支持的鄉民/導覽員/公職人員不要灰心,能繼續關切並從旁協助,也希望曾以各種方式振聲呼籲保育小琉球潮間帶生態的人士和遊客,能支持管理體制的正向發展,給予政府及共同協力的導覽員 /團體更多的鼓勵。
責任編輯:Jenny Tsai
參考資料:
衍生閱讀:
我是布魯陳,平常喜歡帶著大相機下海找生物
如果你有海洋議題歡迎找我聊聊,約我吃飯更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