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編說:這頭擱淺在台東的死亡藍鯨,真實的彰顯了人類的自私……其頭骨上兩側凹陷深痕,是藍鯨生前被粗尼龍繩緊緊纏繞的傷痕。在海保署、屏東海生館等各方努力下,完整標本展示於屏東海生館,盼藉由標本來喚醒人類海洋保育的意識。<全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育琴 高雄報導>
2020 年 1 月台東長濱海灘出現擱淺死亡藍鯨,被發現時身形消瘦,頭部遭粗尼龍繩緊緊纏繞,死亡的畫面令人震撼。在海委會海保署、成功大學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以及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合作下,歷經三年多進行骨骼標本的保留與整理,15 日正式在海生館展出這頭藍鯨標本,盼將藍鯨和海洋保育的故事繼續說下去。
走入海生館世界水域館大廳,在深藍色的投射光影中,超過 20 公尺的鯨魚骨骼標本吊掛空中,模擬著藍鯨潛入海洋的姿態。這座標本是台灣有紀錄以來首次發現的擱淺藍鯨,全球完整展示的藍鯨標本僅 25 件。
海保署署長黃向文表示,當初藍鯨屍體被發現時,第一時間召集了相關研究保育單位和志工,投入藍鯨標本的保留。2021 年海保署、成大與海生館簽署「藍鯨骨骼標本合作備忘錄」,合力進行藍鯨骨骼重建組裝、展示及典藏,以供學術研究及教育推廣。將近四年後,這頭藍鯨在屏東海生館完整展出,象徵其重生之路。
海生館採用三軸式龍骨裝架法裝架標本,考量展示的安全性,吊掛的藍鯨頭部標本為翻模複製。海生館進一步說明,原件採落地展示,並以爆炸式展示方式將每件骨頭分開裝架,讓民眾可以近距離觀察內部結構,同時兼顧未來科學測量與取樣研究的可能性。這是全球首次展現藍鯨頭骨的細部構造,對於未來的藍鯨研究有實質價值。
成大海洋生物及鯨豚研究中心主任王浩文說,藍鯨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最大個體體長可超過 30 公尺、體重達 180 公噸。這頭 20 公尺的藍鯨為未成年個體,骨骼尚未完全硬骨化,身上還有許多軟骨組織,對於完整標本的製作是項考驗。
在落地展示標本中,可見頭骨上頷骨兩側凹陷 10 餘公分的深痕,這是藍鯨生前被粗尼龍繩緊緊纏繞之處。王浩文指出,深陷骨頭的尼龍繩,在藍鯨生前限制了牠嘴部的開合,進而影響其覓食能力,長時間營養不良影響了年輕個體的發育,可以想見正常的藍鯨應該更巨大。
除了藍鯨骨骼標本,纏繞著藍鯨的尼龍繩和附著其上的耳條茗荷,也展示在旁。黃向文表示,同時展示這條繩索是為了提醒我們,漁具纏繞是大型鯨類及其他海洋生物常見的死因。「雖然台灣非藍鯨洄游的海域,但保護海洋沒有國界。」她呼籲民眾應自主回收廢棄漁網具,減少使用一次性物品,降低海洋廢棄物對於海洋生物的威脅,共同為海洋保育盡一份心力。
恆春半島海域曾經是鯨魚出沒之處。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在墾丁南灣開設捕鯨港和鯨魚處理場。2022 年,恆春頭溝出土距今 8 萬 5000 年的完整鯨魚化石。「相關資料顯示,恆春海域是鯨魚的故鄉。」海生館館長陳啟祥表示,這也是海生館設立於此的緣由,希望透過鯨群帶領遊客進入海生館,認識海洋。「海生館迎接這頭藍鯨的到來,進行典藏展示,責無旁貸。」
陳啟祥說,藍鯨標本得以保存成功及展示是團隊工作的成果。這頭藍鯨從一開始就在對我們說話,且透過每一個經手過的人為牠述說故事。雖然牠以這樣的姿態來到海生館,但藍鯨的骨骼標本讓牠重生,未來將透過科學教育、展示、研究和推廣,把藍鯨和海洋保育的故事繼續說下去。
責任編輯:Jenny Tsai
衍生閱讀:
我是布魯陳,平常喜歡帶著大相機下海找生物
如果你有海洋議題歡迎找我聊聊,約我吃飯更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