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淑博士自1997於澳洲James Cook大學海洋生物系完成博士學位後,便返台投入海洋環境教育的推動,是台灣推動海洋環境教育的先驅者,亦曾與邵廣昭老師等多位著名學者共同完成多本海洋生物著作,如臺灣常見的珊瑚礁魚類 (1991) 、海水觀賞魚(1990)、魚類入門(2004)等著作。。
她除了一直專注在海洋研究上,近年來也陸續引進盛行於國外多年的海洋公民資料庫研究方式,期盼透過全民普及參與,進而更加認識海洋議題。這篇文章就讓我們透過陳麗淑博士留學澳洲的寶貴經驗,帶我們初步的了解幾個海洋公民科學家計畫。
在澳洲,公民科學是一種因為教育體制所衍生出來的精神
陳博士回憶當初在澳洲攻讀博士的時候,澳洲學界並不像台灣會聘用所謂的研究助理,所幸歐美的教育體制很鼓勵學生積極探索陌生領域,因此很多大學生便會自願性的參與研究團隊,進而形成了特殊的自願者氛圍。但往往經費僅能支應交通費,甚至連吃飯都是AA制,即使教授都需要輪流下廚煮飯給大家吃。但或許就是這樣人人平等的氛圍,便無形中形塑成一股良善的自願者生態。
當她學成歸國回到台灣並投入海洋教育推廣後,發現身邊很多潛水朋友也都很想為海洋盡一份心力,那時候她才想起12年前在澳洲接觸到的Coral Watch計畫。一開始她還以為Coral Watch僅是一種科普材料,但等到她向昆士蘭大學購買了整套教具並瞭解色卡是依研究結果來設計後,才頓悟到這個方式甚至比珊瑚礁體檢Reef Check更容易讓民眾參與,資料確實可提供研究分析使用。。
Coral Watch | Reef Check | Coral Net |
透過簡單的圖卡,可以在水下、潮間帶比對珊瑚顏色,透過長時間的紀錄來觀測珊瑚礁健康變化。一般民眾可輕易參與 | 潛水員於水下佈置穿越線,沿途細數珊瑚、生物數量與種類,參與者本身需要具備一定程度的生物辨識能力,否則研究數據將失真 | 搜集大量珊瑚照片,讓電腦進行人工智慧(AI)訓練的方式,逐步可以達成快速辨識出珊瑚的成果。但辨識精準度需要大量調教 |
Coral Watch雖然簡單,但透過長時間、大量數據的累積,我們將可以了解這片海域的週期性變化
2020年台灣海域大量發現珊瑚白化現象,位於黑潮流經的澎湖、墾丁、蘭嶼甚為嚴重,小琉球甚至有超過30%以上的珊瑚白化後也無法恢復。每當我們透過相機鏡頭發現珊瑚白化都已經是結果了,在科學研究上我們更注重的是過程以及原因,如果我們可以大量累積一片海域的水溫與珊瑚顏色的關係,或許就可以更精準的判斷出珊瑚的健康程度與環境變化。
你們知道同一株珊瑚,夏天顏色會較淡,而冬天會較深嗎?那今年夏天跟去年夏天珊瑚顏色有差異嗎?其實這就是Coral Watch強調長時間觀察與數據累積的重要性。
陳博士認為公民科學家的成功要素:容易參與、數據準確度、參與認同感
陳博士認為海洋公民科學家除了可以協助完成科學研究之外,更可以讓民眾在活動過程之中重新認識珊瑚。當你認識珊瑚之後,下次在潮間帶踩踏時,必定會更在意下一步腳下是否有珊瑚附著,這就是環境教育中最希望推動的使命!
衍伸連結:
潛進台灣、BlueTrend 創辦人
2020 海洋鏡頭 影片競賽 第1名
2019 基隆潮境海灣節 海底影像紀錄片徵選比賽 首獎
2019 海洋鏡頭 影片競賽 第2名
2019 渣打銀行FinTech 創意影片挑戰賽 創意獎 2名
望海巷灣、小琉球潛水地圖計畫 發起人
潛進台灣:島民們,讓我們重返海洋吧!關於潛水、攝影、淨灘…16個愛上海洋的方式 作者
Crowdbidding自己的海洋自己競價 發起人
追求一個理想『讓人民重新認識海、進而愛上海』